先从社会学习与学校学习的差异开始说起。
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我们离开学校,走向了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训练,我们已经习得了学校的学习模式。
在学校里,学习和实践是分离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不停地学习,却极少在生活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中学,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演练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几乎每个人都被它折磨得痛苦不堪。
经过学校的长期规训,许多人会培养出一种逃避实践的思维模式:必须积累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参与实践。进而,这种思维模式又培养了一种松鼠症式的知识囤积习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幻想着它们在某一天能用得上,却从来不思考如何能将知识马上应用于实践。
而真实世界要求你当下行动,快速产出。在学校中学习的更多是书面知识,它是外显的、清晰的、标准化的、容易测量的;而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行动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内隐的、模糊的、并且不同的场景往往有不同的做法。
这需要我们更多地观察他人和场景,更多地反思,更多地跟人学而不跟书本学。
面对这样的新要求,你感到束手无策。
在学校里,我们被期望成为一个完美的“超人”,学校如战场,他人即对手。永远孤军奋战,而知识就是我们的弹药。当个人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并在考试中超过他人,我们就成为了一个更优秀的学生(也意味着一个更有前途的未来,一个更优秀的个人)。
进入社会后,我们依旧因循这个隐喻,更努力地学习,看各种书、报各种课,我们期望自己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样就可以出人头地。
可是,这种学习恰恰背离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真实的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我们并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有知识的人来解决问题,这样更快,而且成本更低。
在学校中,强调的是“短板思维”,我们的知识和能力组合中不能有短板,这在强调基础、并且知识量有限的学校学习中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长板思维”,加强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并通过连接他人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
知识有两种:我们亲身知晓某个主题,或者我们知道从何处找到相关信息。
这带给我们一个洞察,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比起知道是什么和如何做更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和谁:你需要知道解决问题的知识和人在哪里,如何可以找到他们,并获得他们的协助。
共创社群的难点
通过以上反思,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学习观,一种以实践和协作为导向,而非以获取知识和个体学习为导向的学习观。
一个共创社群是什么样的?很多人马上想到这样一副图景:把人聚集起来,在社群中共同学习和创造,但有些困难很难克服:
- 1. 要让一群陌生人建立信任,需要很长时间;
- 2. 每个人的背景、兴趣和地域不一样,要创造出共同的项目不容易;
- 3. 基于线上的讨论和实践不容易执行。
例如:一位教育创业者希望带领团队创造更好的教育产品;一位白领希望帮助自己和更多人更有效地处理转行问题;一位大学生希望在自己的支教社团中设计更好的支教课程……这类问题不是通过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
社群组织者如何为共创提供支持?
为学员提供的共创支持,聚焦于两点:
- 更接近于本质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知识。
- 更好的共创流程
什么是更接近本质的知识?答案是:模型。
大脑偏好模式,总是习惯性地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规律和意义。
说到模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这些模型总共超过一百个,都非常棒,但它们更多为了查理芒格自身的职业需求——评估企业,并发现有价值的投资对象——而积累的,这样的需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可以尝试去建立一个更日常化的模型库,也就是关于我们日常事物、现象和行为的模型库,例如像自我,情绪、学习、沟通、用户、产品等等的模型。
为什么要以日常事物、现象和行为做为对象去建立模型库?因为它们更具有通用性,可以更方便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据我们的意图去应用模型。
例如,如果我们想改善学习或者设计一个学习产品,我们可以应用学习模型。以下是一个最基本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理解了这个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模型中的要素逐一设计改善学习的行为,如:
- 1. 如何降低环境信息的干扰?
- 2. 如何在工作记忆中容纳更多的信息?
- 3. 如何更容易地提取知识?
应用模型,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去行动,去创造。
知识创造螺旋:更好的共创流程
作为一个共创社群,共创流程的质量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是知识的创造,并且,只有当知识可以在社群中流动、创造并且沉淀到社群当中,社群的知识才会不断增长,社群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野中郁次郎是国际知名的知识管理专家,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他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模型。
包括四个步骤,内在化、共同化、表出化和联结化。
- 1. 在内在化阶段,学习者通过培训、阅读等方式从系统中获得知识。
- 2. 在共同化阶段,学习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产生个人化的内隐理解。
- 3. 进入表出化阶段,学习者和其他学习者一道,通过对话把实践中产生的个人内隐知识变成外显的知识。
- 4. 最终,这些外显知识会整合到整个社群的知识系统里,这就完成联结化的阶段。
以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螺旋。
学习社区运营者如何提供支持?
对应知识创造螺旋的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设计对应的内容或活动:
- 1. 内在化:我们为学员提供了模型库课程,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社群的核心知识模型。同时,我们还会为学员推荐精读书单,帮助学员更好地阅读我们推荐的图书。
- 2. 共同化:提供资金和经验支持,鼓励每个学员发起自己的个人实践或共创项目,把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
- 3. 表出化:完成了实践之后,邀请学员参与社群分享,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让它变成整个社群的知识。
- 4. 联结化:我们将会提供一个核心知识的模型库作为社群学习的起点,同时学员在实践和对话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也会沉淀到社群模型库中,让社群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
社群共创的通病是:起点低、效率差、经验和知识无法积累。
有了共创流程和模型库,创造就不是每次从零开始。它有了一个高的起点,一个更快速、更有效的协同创造过程,并且能够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让你的创造不断进步。
以上是对于共创社群的思考和设计。
正如之前所说,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