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秀水传忠义
——秀岭将军殿的故事
在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秀岭水库上游,草木繁盛、修竹茂林的将军山脚下,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将军殿。将军殿位于院桥镇秀岭村,据《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唐葛二将军庙,在县南秀岭下。”由此可见,将军殿公元1579年以前已经存在,至今约有500年的历史了。关于唐葛二将军的故事,却要追溯到更远。
据古老流传:汉代时,皇帝被叛军所困。唐、葛二将军奉命去迎救皇帝,长途跋涉,纵马飞驰,至秀岭脚下,天已黑,路不可认。
见路旁的田间一老农,唐将军飞跃下马问老农道:“至皇帝被困之地将军山脚尚有多远?”
老农谓:“一箭之遥”。
因老农作俚语,唐将军误听成“一千之遥”。唐将军与葛将军商量,此事如何是好!
天越来越黑,人困马乏,路途遥远,救援不及也。唐、葛二将军深感痛苦矣,仰天长叹:“陛下:罪臣们有愧对陛下信任,既然陛下将要离开世间,作为罪臣们,吾也不可苟活在这世间,即使苟活着,也无脸见朝中百官与王子陛下!”
于是唐、葛二将军拔出腰间配带的尚封宝剑,面对家乡方向,伏地三拜,“父母亲,请原谅儿子不孝,不能尽养育之恩。如有来世,还做您的儿子!”
唐、葛二将军面对将军山方向而下跪,泪流满面,伏地三拜,并道:“陛下,罪臣,救援来迟,不能及时就您与危难之中。罪臣该死,罪臣愿以命抵命!”说完,把尚封宝剑架在脖子上,引颈自戮。
血溅一米多远,唐、葛二将军面对将军山方向,眼一直睁着,身躯一直呈跪拜状态!百姓见状不敢贸然动之,只是在旁默默守护,不让别人与野兽来破坏唐、葛二将军的遗骸!
可能是他们的忠心感动了上天,皇帝没多久就击败叛军,回来时经过秀玲山脚下时,见前面路上,有一人跪拜于地,走进一看,见是唐、葛二将军跪拜妆的遗体,询问在旁守护的老农,老农告诉其原因。皇帝听了非常感动,怪不得当时觉得自己就快要被追杀了的时候,自己本来也奄奄一息了,无力再战。突然觉得天助神力,越战越勇,原来那些强不可摧的叛军突然间弱如婴儿,不到半时候就溃不成军,所以轻而易举地击败叛军,胜利回归。原来是唐、葛二将军在天之灵在助我一臂之力!皇帝握住唐、葛二将军的手,泪流满面,道:“唐、葛二将军,安息吧,我已经胜利击败叛军,准备凯旋回京!”
皇帝话音刚落,唐、葛二将军遗体缓缓摊落于地上。皇帝命当地百姓好生把唐、葛二将军遗体葬于将军山上!
皇帝回京后加封唐、葛二将军为“救驾将军”,好生赡养其父母们,把其家中孩子视如己出并把他们培养成人,并世袭了将军们的爵位。还在唐、葛二将军的自刎之地,将军山上建庙名为“将军庙”以纪念之。
秀岭将军殿地处台温古驿道一侧,旧时庙前行人如织,成为南来北住台温两州文人、商旅歇脚点,热闹非凡、颇有名气。
将军殿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同时,还是东南沿海抗倭遗址所在地。明世宗朱厚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大批倭寇从太平县(今温岭)盘石海口登陆,窜犯黄岩,官军闻风遁逃,百姓惨遭其殃。
这时,我县南乡(院桥、秀岭一带)义民于二、于三、杨苗、金续、王三、谢三等40余人高举义旗,组织乡民,拿起农具,抵抗倭寇。抗击于险道、血战于郊田。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次年十二月初九日,台州知府宋冶、同知张爵、通判沈廉、推官莆文清率领黄岩知县汪汝达、县丞王宏仁、典吏姜贡,备设果酒羹饭,致祭于死难义士于二、于三等。祭词曰:呜呼……风萧水寒,壮士不还……振一时之义勇,扶万古之纲常……”全文共298字,慷慨激昂,催人泪下。这篇祭文刻成石碑,竖立在将军殿门口大路一侧,经历了数百年沧桑风雨,为后人凭吊。
早晚呈现将军之行为,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卫自己的国家献出了生命!即为早晚将军之地也!
将军殿一带,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秀岭之名亦源于此。旧有“秀岭秋霞”、“乌潭云气”、“西寺钟声”、“东山月色”、“松巷风涛”、“柏屏鸟语”、“砚池观鱼”、“槐堂书韵”等景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胡不归。”将军殿,一座传承忠义的宗教殿堂,一个永铸忠魂的英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