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开篇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唯有在独处时,清空自我,方能让心灵与天地精神相通,真正活得逍遥自在。
用一朵花看世界,世界就在花中;用一颗心看世界,世界就在心中。
学会清空自己,清空心灵,余生方能越走越轻松,越走越幸福。
01
清空烦恼
清朝宰相张英曾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世事烦扰,很多人在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三尺”的烦恼。
有个人自觉烦恼缠身,终日苦闷,于是,上山去寻找智者解忧。到达山顶后,看到盘腿打坐的老人,来人鞠躬请教,并述说了自己的烦恼。
老人问:“这么说,您是来寻求解脱之道的?”那人回答:“是的,请赐教。”老人又问:“有人捆住你了吗?”那人一愣:“没有。”老人微微一笑:“既然没人捆住你,那谈何解脱呢?”来人顿悟,拜谢下山。
烦恼来来去去,不过12个字: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然而,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事过境迁,再回首,终会发现:“三尺”闲事的徘徊挣扎,都不如“六尺巷”的云淡风轻。
纵有三千烦恼,不如一笑置之。
心若轻松,身就轻松;心若轻松,快乐亦是唾手可得。
02
清空焦虑
曾国藩曾说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短短16字,道尽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对过去释怀,对将来坦然,对现在不遗余力。
有个九岁的小男孩,要求禅师为他剃度出家。
问清缘由后,禅师很是欣慰,说:“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日已晚,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不料,小男孩却说:“师父,虽然您说明日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不知道出家的决心是否能保留到明天。况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证明天你是否可以活着起床。”
禅师一听,满心欢喜,立即为他剃度:活在当下,的确有慧根!
人生在世,大多数的焦虑,都源自于对过往的执念和对未来的奢望。
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接受;已经失去的人,只能放手。而未来,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
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清空焦虑,活在当下。你若心安,自有岁月打赏;你若自在,自有岁月静好。
修一颗平常心,方能沐人间岁月长。
03
清空欲望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欲望过多会让人不断地向外索求,也会毁了自己的生活。
有位香客到寺院请教大师:“如何清空欲望?”
大师笑而不答,让香客开始修剪后院的灌木丛。不多会,修剪完毕,客人说:“心情好了很多,可欲望并未消除。”
大师颔首说:“经常修剪就好了。”双方约定每隔10天过来修剪。
三个月后,香客有点羞愧的说:“大师,修剪时我能做到心无杂念,可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所有的欲望又出来了。”
大师说:“若从不修剪,则丑陋不堪;若经常修剪,虽然之前剪去的部分仍然会长出来,但最终,仍能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香客恍然大悟:名利欲望,亦如灌木丛。
生而为人,会自然而然滋生各种欲望。若放任不管,就会使人陷入困顿;若定时清空,即使欲望依然层出不穷,亦能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故老子亦有言:“知足之足,常足矣。”
若不知足,生活处处是陷阱;心若知足,人生处处是风景。定时清空欲望,方能成为欲望的主人,知足常乐。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所有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和倒影。
清空烦恼,自有明月清风,身心愉悦;清空焦虑,自有山明水秀,气定神闲;清空欲望,自有繁花似锦,张弛有度。
心,就像容器。糟粕多了,精彩就少了;烦恼多了,快乐就少了。
学会清空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方能守住底线,风雨兼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