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我的老师,就像香蕉和牛奶榨的汁,很软很软的,温柔地对待我……这是北京赫德宣传片里一个男孩说的,不禁让现场很多老师泪目。
是的,我们都渴望自己可以被孩子这样来形容我们,可唯有给孩子以温柔、以爱、以尊重、以未来的老师才能让孩子发自肺腑地感恩和充满敬意。
作为老师,我们还渴望在我们孩子是灵动的,是真实的,是有爱的,是自由而有秩序的,是有教养的,是活泼泼的……我们渴望我们的教室是有温度的,是无恐惧、无歧视的,是有安全感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
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大家齐聚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探讨理想的教育生态,课程结构,学习内容及方式等。村长说,全课程是什么,是教育理念的系统,是教育生态的重建,是课程架构的调整,是学习内容的拓展,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是的,现行教育体制下,枯燥、呆板、单一的学习方式,简单粗糙的学习内容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于是很多教育流派涌现出来,百家争鸣,这是教育之幸事,因为我们终究能从很多流派中寻找到一种更适合我们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
全课程,是全人的教育,去年暑期培训,村长分别从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语言观和环境观的视觉解读全课程;从“全人”、“全息”、“全认知”、“全结构”、“全语言”、“全教室”多维度阐释全课程理念。
我最感兴趣的是“全认知”,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冷认知,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热认知;从离身学习到伴随着情景、情绪、情感的学习……认知科学的不断进步,让学习成为一种全身心投入,全方位认识,全时空了解的一种理解事务的方式。也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也因此,全课程涉猎到的晨诵,自由阅读,整本书共读,读写绘,生日课程等等等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不断的更新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仪式,童话剧、戏剧,故事圈等形式让孩子的整个生命处于一种完整的生命状态,让孩子的整个生命都处于学习的情境中。村长说全认知就是冷认知+热认知+具体学习。
今年村长讲座一开始就聚焦“全认知”,他通过世界各地对于冷认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的大脑控制身体,我们的身体也可以空中大脑。同时各种热认知的实验(具身学习)一再向我们强调身体在学习中的意义,当然,绝对不是抹杀大脑的作用,因为倡导身体参与学习,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大脑的更好发展。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运动改造大脑》,在这本书中透过美国高中的体育改革计划、真实的案例与亲身经历、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你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
所以我很认同村长今天谈到的,大脑是在活动中进化出来的,我们想要让孩子的大脑获得发展,就让孩子动起来。
学习是什么?今天我在听讲座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 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当新的只是和孩子的元认知相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经验的过程,而这种碰撞是孩子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
这个时代,教育最缺的就是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所以全课程强调具身学习,让孩子在课程中(注意这里不是课堂)上动起来。
身体的动是全课程的其中一点,村长列举了晨诵课程中的一些案例,一年级晨诵中各种好玩的童谣,除了一本正经地朗诵,孩子可以拍着手有韵律地朗读,可以围着圆圈一边走一边朗读,还可以唱童谣,用美妙的音乐喝着童谣一起演绎,身体动起来了,大脑也就灵活了。
但全课程的“动”也不仅仅是身体的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眼界的动,三年级“家族课程”的课程设计,五个板块:一姓氏的研究,二制作家谱;三讲述家事;四拟定家训,编写家志;五汇报展示。四年级“寻找成长的魔法”,开启课种下一棵魔法树收集孩子的烦恼,接着在文本阅读中和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去抉择,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再然后安排一次游学体验;再然后我们一起动手建造花园;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魔法,来帮助自己快乐成长。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聚焦于人生命本身,让孩子在课堂中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反思自己,成为自己。
全课程,是回到教育的原点,是回到生活的原点,是回到生命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