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学习,应该包括8个步骤:方向—资料—筛选—认知(获取)—(认知)消化—(认知)固化—模式—拓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走到了第四步,最多走到第五步,只有少部分人有意识地走完了剩下的几个步骤。这就是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当然以上8个步骤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忌教条主义。下面我们具体分开来看:
一、方向
学习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学习的方向,也就是确定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选择会千差万别,在这里不展开详细地讲解。
二、资料
你是如何获取学习资料的?
(一)瞎找一通or有自己的资料寻找方法论?
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即便有自己的寻找方法,这种方法大多比较随意。比如听老师、朋友推荐,自己并没有去进行比较深入地了解,便确定了自己要用的学习资料。
至于如何寻找到优质的教材,在这里不赘述,在后面的课程分享中会提到。
(二)常见问题
通过自己瞎找的教材、资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结构不系统
2.覆盖不全面
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以网状的形式联系起来的,就好比一个蜘蛛网一样,知识点好比蜘蛛网上的某一个点,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就好比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果我们找的资料不全面,在知识网中间留下一个漏洞,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的网不牢靠。
3.内容有重叠
当我们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时,往往会寻找涉猎这方面内容的书籍来阅读,可能是2本,也可能是3本,甚至可能更多。这些书与书之间,可能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这样的结果就是,表面上我们可能看了2本书,或者更多,实际上我们只相当于看了一本书多一点点。
三、筛选
你会筛选学习资料吗?
(一)找到什么看什么or认真筛选学习资料?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不缺乏学习资料,但是我们缺乏筛选学习资料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上是找到什么看什么,甚至是看到什么学什么,都不用进行筛选,或者只是草草了事。比如我们浏览公众号、浏览网络文章,基本上是感兴趣就看完,不感兴趣扫一眼,直接关掉。如果说我们是在筛选的过程中这么做,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也这么做,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难以学到东西。相反,如果我们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先保存下来,再对它们进行认真的筛选,筛选完成后再进行认真地学习、消化,这样的学习明显会好很多。好的东西一定要反复学习,直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学习,看似学习的内容很少,但比起每天看那么多不经过消化系统的资料,要好千百倍。
(二)学习资料的利弊
1.好的学习资料相当于好的老师,它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2.坏的学习资料相当于坏的老师,它可能会误人一辈子
比如练字,一个已经养成了不良的握笔写字习惯的人,即便后来在专业的书法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往往也难以纠正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和时间才能可能得以纠正。相反,一个不会写字的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起来反而可能更快。
3.学习资料就是我们自学过程的老师
四、认知(获取)
思考:为何总是看懂了、听懂了但不会做,做不好?
结论:听懂看懂≈认知获取(因为我们停留在了学习的开始)
(一)认知获取的概念
知道一些概念、过程、信息、现象、方法,知道它们大概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些东西过去你都不知道。
结论:认知获取是学习的开始,而非结束。
比如当朋友给我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时,朋友说,这位朋友性格活泼开朗、待人诚恳、虽然脾气有点火爆,但只是刀子嘴豆腐心。当我们听完朋友的介绍和亲自见到眼前的新朋友时,我们对这位新朋友有了一个初步大概的认识,知道了这位新朋友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你能说你对这位新朋友就很了解了吗?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对某个知识点知道是什么、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时,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二)明知识和隐知识
1.明知识
(1)最核心重要的
(2)白纸黑字写明的
大多数人认为学完书本上的知识,自己的学习就结束了。其实这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学透某一个知识点,不仅要学习明知识,更要学习的是隐知识。
2.隐知识
(1)未写明的
(2)但又是体系中的
隐知识包含了注意事项、特殊情况等。书本没有将隐知识写出来,一是因为一本书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写出来(因为这不现实),二是因为如果一本书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写出来,这样的书可能和我们现在看的书比起来,其内容要多上8倍、10倍,甚至更多。这样的书可以说是无法使用和阅读的。
3.如何获取隐知识
(1)请教前辈达人
很多隐知识靠我们自己去领域也是可以学会的,但这样的学习速度会非常地慢。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选择请教前辈达人,因为这样会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
(2)查询“百科全书”
像微软官方PPT使用说明、某个技术岗位操作手册等都属于“百科全书”。这样的百科全书不是教给我们方法,更多地是补充我们的隐知识。
(3)多次实际操作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时候,我们总是感觉实操和书本不一样,其主要原因就是书本省略了隐知识。当我们在实操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我们的隐知识便得到了补充。
(三)非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
1.非工作记忆
(1)容易遗忘
我们经常使用百度搜索解决问题,可当我们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依然不会。其原因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只停留在了非工作记忆区。
(2)浅层应用
同样是百度搜索解决问题,因为刚刚用过,所以当我们马上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还能解决。但当我们马上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却不会解决。其原因就是我们只是浅层应用,并没有真正将其消化、将其学透,所以很难举一反三。
(3)效率较低
2.工作记忆
(1)不易遗忘
(2)灵活应用
(3)效率很高
会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新手开车和老手开车的区别。新手看到路上的指示牌、指示线时,往往需要先在大脑里回想,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而老司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思考,便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就好象这是他的本能一样。其实,不论是老司机还是新司机,我想他们都知道指示牌、指示线表示的是什么。但为什么新司机需要在大脑里进行回想后才能做出相应动作而老司机不用呢。这就是工作记忆和非工作记忆的区别。
五、认知获取+认知消化
1.获取新概念和信息
2.了解能解决什么问题
3.了解为什么能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减肥。
——获取新概念和信息:知道什么是运动、热量、卡路里、食物……
——了解能解决什么问题:少吃多动可以减肥。
——了解为什么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少吃多动可以减肥。(新增热量=摄入-支出,因此我们需要减少摄入,加大支出,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支出大于摄入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消耗热量,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考框架,真正实际操作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六、认知固化
(一)概念
将掌握的新概念、信息知识,从非工作记忆向工作记忆推动的过程。
(二)如何固化
1.反复大量的练习
我们经常说的题海战术,虽然不被大家所认同,但对于固化知识点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
2.背诵记忆
这里的背诵记忆主要针对的是核心的知识和信息。
3.持续学习关联知识
因为案例是有限的,而问题或者说现实场景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模式建立和模式拓展。
七、模式建立
模式建立就是在掌握的新知识固化后,知识网络搭建好后,去了解如何用这些知识点通过排列组合、随机碰撞等方式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已经构建的知识网络去构造解决新问题的模式。
八、模式拓展
模式拓展就是将我们已经学到的新知识、新网络构建出来的新模式和我们的老模式、老网络、老知识融为一体,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让我们整体的知识网络越来越庞大,最终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文中内容主要根据阿何《60天引爆你的学习力》课程和个人感悟进行撰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所启发。欢迎留言交流,期待和你一起进步。后续内容,敬请期待,往期内容,请查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