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公带娃去坐邮轮了,到芬兰停靠一下,他们并不下船,然后再返回,主要就是坐坐船。我本来打算和他们一块去,但昨天早上有点拉肚子,于是他们走了,我又能在家自己呆一天。
早上打开电脑收到一封私信(非简书平台),说偶尔发现了我的文章,他把我的每一篇文章(我的书稿放网上了)都读了,感觉豁然开朗,希望我能继续分享我的方法。
我特别开心。
因为我写的书稿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我写了个苹果树嫁接技术这样的书,我没有主动让朋友看过。因为周围的朋友一般对这个不太感兴趣,如果看着我的面子,来读我写的东西,然后处于礼貌,再说一些赞美的话,其实对于我和我的朋友都是浪费时间。我浪费了朋友的时间,让人家看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而处于礼貌朋友也一定会说写得好,这种赞美也不可信,这样我得不到真实的评价,也浪费了我的时间。
所以我没有跟朋友分享我的书稿。而放到网上,阅读量也不高,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为什么:
1. 本来就不是每个人关心这个领域,跟自己相关的人才会看。
2. 不惊悚,不狗血,基本是方法论,而且文章每篇都4000到7000字,这样的文章注定阅读量小,因为大多数人不想思考和实践。
3. 不和平台上其他人互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想着怎么经营粉丝。
我并不觉得是自己的文章质量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我的认为),但是正面反馈确实很少。比如一个人如果写一篇“我老公昨天又把我打了一顿,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这种我看了一下,阅读量都特别高。但我不会去追求这个阅读量。
几年的学瑞典的经历,磨砺了我,我学到了一个特别难得的本领(各位想吐随意哈,我开始自吹自擂了),就是:能够在正反馈极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一件事好几年,而且不是高考那种强制性学习活动,我随时可以退出。
这个本领,我认为特别难得。学瑞典语,没有什么排名和表扬,当然也没有奖金。学了半天,看电视,出去跟人交流也往往还是困难。记得在学高中阶段的课程里,让写一个小说的分析。那本小说是一百年前的,其实特别晦涩难懂,相当于让外国人读鲁迅。但是我都是自己真的读了,做的人物性格,情节等分析。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明确跟我说了她就是网上抄的,可是最后我辛辛苦苦地自己完成的,和她最后得的一样的写作成绩C。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有些失落,也有那么点委屈。但是我自己给自己打气,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总不会错的,不要光看眼前。眼前真的没有什么正面反馈,更多的是时不时来的沮丧和打击。
有了这个经历,当我现在写作的时候,我自己判断自己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但是正面反馈(阅读量)非常小,我有时候也会有点失落,但这没有真的打击到我。
我也不会向我的朋友索取正面反馈。像偶尔接到一封私信,像今天一样,这就是实打实的肯定,这个读者是有这方面需求的,ta觉得我写的东西能够帮助ta,那就是对我的最高赞扬了,我也因此对于我正在写的东西更自信了。当然,ta也挺牛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看长文章,喜欢看300字的碎片文章,因为简单不费脑。我及其偶尔发一篇短的,点击率就远高于长文章。这个人牛就牛在花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我所有的文章,我也没数,估摸着有6到7万字。
前面一说说多了。我想到的两个练习构思儿童小说的方法。
1. 解析小说。
这个暑假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我给他们读了加拿大的《无限号列车》和英国的《女巫》,当然我读的都是中译本。因为我自己时间,精力有限,身体也不好。我想着怎么样能把陪孩子和自己以后的写作结合起来呢,这样就一箭双雕了嘛。想着,这两本,再加上以后给孩子们读的。读完了,我可以分解这个小说。
比如《女巫》就可以分解为三个模块:听姥姥讲女巫的传说(此处作者引入了不少老家挪威的传说,这就是一种跨文化应用),发现女巫并被变成了老鼠,“我”和姥姥的行动。每个模块里面再分子模块。这样不光是读完了就完了,而是回味解析它,来练习自己怎么搭框架。也不用特意花时间坐下来画思维导图。在森林走路,或者以后坐火车上学的这些时间,在脑海里想想就行。
2. 预测。
还可以做预测练习。比如读到一个情节,那么下面事情走向如何呢?再第二天给孩子们读之前,我有时间可以自己先编一个,来看看自己编的怎么样,当然这个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练习。
不用每天这样,当然还是专业课为主,可以有时间时时不时做这两个练习,我觉得可以增强对文章脉络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