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批判儒家的人有很多。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要批评批判儒家,当然需要拿出充足的理由来。而这句“学而优则仕”,就是那些批儒的人找到的一颗炸弹。他们认为,儒家的这种“学好了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提拔做官”的思想观点,是典型的封建官本位思想,是落后的,是腐朽没落的,应该打倒批臭。
人们批孔子,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说孔子是个官迷,老想当官,一心想挤进封建官僚队伍里去。说孔子周游列国将近20年,主要目的就是到处跑官要官,是后来实在没有人用他,他没捞上官做,最后才不得不回到家乡老家等死的。这些人认为,儒家的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学好了就是为了当官。
中国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体现的就是“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当官”的思想。古时候,当了官,身份就变了,马上从平头百姓摇身一变而成了“老爷”,就可以对平头百姓打板子,就可以发财。《范进中举》里,范进刚中了举人,还没有当官,只是一个准官员,原来老骂他羞辱他的岳父,再见了他,就吓得哆嗦,十分敬重了起来。中国封建社会的那个“是官强似民”的腐朽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说这都是儒家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因为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
这其实是冤枉了儒家,冤枉了孔子。人们之所以冤枉了孔子,是因为把“仕”这个字,单纯理解成了“当官”的意思,不知道“仕”还有其他的意思。
古代人们进行交易,与现在一样,需要量化,也就是需要度量衡,古代的度量衡就叫“君”。开始“君”就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没有人看管,大家需要交易了,就去使用“君”来进行量一量,然后进行交易。后来有人看出了窍门,就在交易前先偷偷去改一下度量衡,或改大,或改小,改成对自己有利的,这样交易时自己就能占便宜。谁也不傻,时间久了,大家就看出来了,于是就请人看护着度量衡,请什么人看着呢?当然是请大家公认的那个平时为人处事比较公正公道的人,来看护度量衡,同时也为大家的交易提供一些服务,在大家有纠纷时,为大家主持公道。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为大家看护“君”的这个人,称为“君”了,这样“君”这个字也由度量衡变成了人。开始的君,是境界比较高的人,是懂道理的人。
后来,君堕落了,有人就与君内外勾结,偷改度量衡。人们发现后,就让另外的境界高的人,来监督君。但是名义上不是监督君,而是帮助君做事,这种人叫臣。开始的臣,境界比君高。后来臣也堕落了,与君同流合污,人们又让别的境界高的人来监督君臣,叫相。后来相也堕落了,也需要监督。于是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就叫士。士,开始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身体强壮,思想境界高,能按良心做事,坚持原则,这种人既可以在君身边帮君做一些事务,也可以监督君。后来,士也学了文化,成了识字的文化人,为了与原来的“士”有所区别,就加了个偏旁“亻”,变成了“仕”。仕在开始,是指懂道理的人,境界高的人,帮助监督君的人,坚持原则的人,也可以算是做人成功的人。
后来的人,就把“仕”,单纯看成“当官”了,而丟弃了仕的最重要的内涵:懂道理,思想境界高,坚持原则,做人成功。我们从古书上经常看到“仕女”两个字,这里的仕,就是指懂道理,做人境界高的意思。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认真去学前人留给我们的道理,学好了,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照着这些道理去做,我们就能成为境界高的人,我们就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对,我们就能做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