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刚辞职的那个月,我接了一个挑战,就是去广州担任工作坊的教练。
当时接下挑战的时候,一方面是觉得时间充裕,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探索一下自己的能力边界,看看自己可以做到多好。
在筹备的过程中,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每天都是各种讨论:
整个主题框架要怎么定?
内容细节要怎么讲?
要用什么故事什么例子?
要怎么引导学员?
要设计什么样的题目?
要用什么大的活动?
光是录视频这件事就花了我一整天的时间,因为我录了超过10个版本。
到了正式开始之前的那天,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焦虑,整个人陷在情绪里面,就像是第二天要去高考一样。
直到当天晚上的彩排过后,发现自己的表现比自己预料的还要好,这才开始放松下来。
当我淋漓尽致地发挥,并且得到一致好评的时候,心里也挺乐呵的,觉得自己的表现居然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但是这样的成就感并没有维持多久。
当我想要如果要再来一次的时候,那头摇得人家以为我吃药了。
但是这时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像这样一件有正反馈的事情,我却怎么都不想做呢?
我猜,有这么三重原因。
首先是目标不同。
我在当时定下了3年目标,是成为能够独立制作线上课程的制作人,这是和线下略有冲突,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两个不同方向。
定了方向,就不做其他方向的事情,这是我比较明确的。
其次是时间维度。
也许演讲这件事,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会发挥比较大的收益,比如我将来从制作人变成创业者,那么就需要激情澎湃的演讲来影响更多的人,这时候就会庆幸自己有长久的积累了。
但是因为时间维度真的太长了,从当下来看,就像是没有收益的东西,会觉得收入远远低于付出。
最后是认知不到。
也许,这件事还存在很多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好处,会带来一些复利,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会带来系统性的变化,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只能看到,当下是高付出低回报。
所以我们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也是这样,在做之前觉得很麻烦,不想做,等到做完了又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感触,但是如果问你下次还要不要,你又会坚决地说不要。
这时候是不是可以稍微停下来2分钟,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要?真的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