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
孩子坐在电视前一坐一天?
孩子捧着游戏机饭也不吃?
孩子玩电脑通宵也不睡觉?
不知不觉中,家长们将这些先进科技产物视为教育的“头号大敌”,纷纷指责各大游戏厂商和手机商家,为什么把手机变得如此好玩!让孩子像爱打游戏那样爱学习,这可能是天下所有家长的期望,也是所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佛烧香的祷告词。
然而问题远没有消灭手机这样简单。
手机网游从出现到现在爆火,也不过十年左右。家用电脑从普及推广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年左右。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手机电脑之前,难道孩子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
显然不是,就算没有手机电脑,往前推还有电视,还有MP4,还有随身听……就算没有电子设备,还有武侠小说!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电子游戏容易让人上瘾背后的原因不是设备或者游戏本身,而是因为它符合或者说利用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神经机制、心理特征。
渴望&快乐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认为二十世纪一个重要变化是,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这常常剥夺了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电子游戏让不少孩子找回了被剥夺的自主感、可控感、意义感、价值感、归属感。人的生存需要这些感觉,既然现实生活不能让他们获得这种感觉,他们就到虚拟世界中寻求这种感觉。这也是生存的本能。
所以打电子游戏上瘾是毫无悬念的结果。然而父母、老师却大吃一惊,显然他们对人的神经机制、心理特征相当不了解。而游戏公司对人类的神经机制、心理特征相当了解,所以能够开发出让亿万人欲罢不能的游戏产品。
但凡让人欲罢不能的事都有两个特征,一是让人想做这个事、渴望做这个事,二是让人做这个事感到快乐、开心。电子游戏,电视节目,歌曲,武侠小说以及将来出现的更新鲜的诱惑,其本质都是让人产生渴望与快乐。
萧墙之内,蝴蝶挥翅
游戏为什么这么好玩呢?
因为游戏将结果与行为有效联系起来,快速、频繁、清晰的反馈使得人获得很强的自主感、可控感、意义感,让人上瘾。现在的电子游戏都是实时反馈结果,一边打,一边屏幕上显示各种数据,让人血脉偾张。
孩子还小,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诱惑自然是充满着渴望,沉浸在快乐之中不能自拔。
出现沉迷游戏,无限制看电视的情况大多在小学,初中阶段。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心理也逐渐成熟出现青春期早期症状。能够较长时间的沉浸在游戏和电视节目中,满足自己对于快乐的渴望。此刻家长再去遏制,不仅为时已晚,也很容易和孩子产生冲突,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到达顶峰。
在多巴胺的驱动下,即便家长关上了电视,没收了手机,孩子也会在走路时、上课时、写作业时,想着如何玩让数字更大更刺激,下一期节目会怎么演之类的。这时候就算家长强行让孩子去学习、去看书,那么学习本身就成为了孩子心中的“大反派”,成为了孩子抵制和打倒的对象,强制学习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更不必说家长无法跟踪孩子一天,那么孩子上网吧,偷着玩也是无法预防,抓到了暴打一顿只会增加亲子间隙,不利于孩子发展。
那么该怎么遏制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中无法自拔呢?让我们来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可能就源于儿时想要一个玩具,家长立刻就给买了,这就是“即时满足”带来的蝴蝶效应。
想想看,孩子遇见心仪的玩具,必须要拿到手,家长们动作稍微一慢,就要大叫大嚷。这时候家长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很多家长都直接给孩子买了呀,毕竟玩具吗也没几个钱,孩子买了还能开心半天。
然而过多的即时满足,只会让孩子过于容易得到快乐,渴望感荡然全无不说,对于快乐的阈值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满足。小时候可能要一个棒棒糖就好了,长大了就得要各种名牌鞋子包包,再大点估计房子车子都得要了,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何时能够满足呢?
因此想要预防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就必须在学龄前2-6岁减少对孩子的即时满足,让孩子养成“延迟满足”的好习惯,放弃眼前的小欲望,在渴望面前学会等待才能收获更大成功和快乐。
可是延迟满足该怎么培养呢?如何帮孩子克服消极情绪,顺利度过逆反期,提升自控力,培养高情商,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与时间?
歪歪兔《情绪管理绘本合集》轻松培养延迟满足,让孩子再也不会沉迷手机!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自控力与逆反期教育绘本。
8个最常见、最普遍的幼儿逆反期问题轻松化解,10个自控力主题学会自我管理。
让孩子在学会延迟满足的同时还解决诸多幼儿问题,全方面提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