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们的视角和是正确的,我们在思考过程中,也可能犯思考过程的错误。
1. biased consideration of evidence 对待证据的偏见
1)只寻找能证明你已有观点的证据;
2)当有证据挑战你的偏见时,你有选择的偏向于你的已有偏见。
这种偏见的最大问题在于,往往你是意识不到的,即使专业机构也可能如此。一定要小心那些与你偏见相悖的证据。要注意,在选择证据时,要选择最合理的,而不是最取悦你的。
2. double standard 双重标准
这个偏见与上一条有相同之处,同时又兼具mine is better这种偏见的特征,起因都是由于人们先入为主的认同某事导致不客观的看待事物。
人们对于自己已有的、熟悉的的观点,和对于别人的、自己不熟悉的的观点采取不同的评判标准。
3. hasty conclusion 草率的结论
草率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判断-即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得出结论。
人们有相信直觉,快速、跳跃的做出结论的倾向,当得出一个结论后就乐于现状。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男一女进了出租车,你会马上觉得她是她的情妇。
如何避免草率得出结论的倾向呢?在选择一个结论前找出尽可能多的解释。并且检验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哪个解释是最符合证据的。要记住,在没有足够证据时推迟判断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4. overgeneralization and stereotyping 过于概化和默守陈规
过于概化是指以某个特殊的经验总结出一般经验。概化和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儿童听到小狗叫会认为所有的小狗都会叫;看到一条小河、一条山峰,会理解所有的河流、山峰都有同样的性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小心,我们可能会犯过于概化的毛病。
比如我们的地域歧视就是最典型的过于概化,南方人抠门、北方人粗心,甚至去到一个地方遇到几个粗鲁的人,就觉得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这么粗鲁。这就是过于概化的偏见。
而默守陈规是过于概化偏见中不愿做出改变的一种,尤其是对于种族和宗教方面。对犹太人、黑人、拉丁人、意大利人、天主教人、新教的人的种种偏见。
当然了,一些国家和民族体现出的品质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中国人的气氛、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对于制作工艺和质量的严格要求,这些也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快速方式,但是一定要把握概括和过于概化的区别。
5. oversimplification 过于简化
简化,是快速教授知识的好方法,尤其是自知识爆炸的今天,想要快速让自己的学生、读者、客户理解,简化是必要的手段。
但是过于简化,就会扭曲原意,让听者误解。而有时,过于简化的语言听起来却很有道理,就需要小心的分析才能发现。 比如下面的表述:
“我们比别人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可能更易了解自己的希望、梦想、幻想;但是对于自己的缺陷、外人往往比我们自己看的更加清楚。
6. the post hoc fallacy 前后顺序并不表示因果
我们很容易犯前后顺序就表示因果的逻辑错误,尤其是在解释一些巧合和迷信的时候,认为自己走过梯子或者打碎镜子就是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就会故意给自己低的分数。
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没有错,事实上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对于寻求真相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理解正确的因果而不是基于运气或者迷信的猜测,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