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好友来电,气愤不已的吐槽了先生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种种不作为,语气之强烈而坚决,隔着手机屏幕,我都似乎能看她快要冒火的眼神和感觉到她内心的无助和苍凉。我很理解她当下的感受和渴望,她极需要被认同与支持,她做得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结果却是彼此 的无言以对。在理清楚事件脉落后,我采用了教练式谈话的方式和朋友聊下去:
我问: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及这种心情的程度如何?
朋友答:难过7分、失望10分、焦虑8分。
我问:你对他失望10分,达到了极点,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朋友答:是的。非常失望!甚至不知道以后如何继续维系下去!
我问:你对他失望是因为他不认同你,还是他的观点本身就是错的?
朋友:……因为他不认同我吧……
我问:你不也没认同他吗?那他是否也对你失望至极呢?
朋友:呃……
我问:此刻你不说话,是想到了什么吗?
朋友:他现在可能和我一样难过,他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我问:那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朋友: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处理好自己,我再找机会安慰他,告诉他我应该如何理解他,希望彼此理解,拔掉这根刺。
随后我带朋友看事件背后的逻辑,她们的争议只是在这件事的决策上有分歧,不代表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就此受到冲击,亲密关系本质是爱或不爱,爱在就足以包容分歧,爱是亲密关系的目标和方向,提醒她小心目标被无声替换而无知觉。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是的,做为局外人,我们无法道出谁对谁错,因为角色不同,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我们能做的是抽离地站在另一个层面,从不同维度帮助她照镜子,让她看到自己在哪里,哪里才是她真正想要去的,她可以怎样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相信她,相信答案在她心中,相信她有足够的资源,且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按过往的思维,一般遇到这种倾诉,通往会陷入事件的漩涡并与对方“同流合污”,共同去指责她先生哪里做得不好,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己都会站在她这一边。这看似伟大的、有力量的维护,殊不知是最无效的。朋友打这个电话,为的不止是倾诉,而是怎么办。这个怎么办,是由内在找到彻底解决困境的方法或动力,而不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发表意见,或许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但这仅代表我们自己的想法,并非对方想要的。
学习教练,需要培养的是教练思维,就如同销售思维一样,与我们的思考模式、认知模式、选择模式同在,一旦形成,将可无形无界的应用。而效果就是不陷入事件对错的纠葛,而是带领对方站在另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焦点在未来,不在过去。
hold住自己,用独立、客观、理性的教练思维,带对方去看问题,看目标、看路径,才能引领其快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这才是教练与被教练之间所谓的“志同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