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应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期。
应该是七八岁的时候吧。一次,舅舅问我,长大想干什么。我答,当作家。现在,我想不起舅舅当时的表情了,也许是笑了吧,不置可否的笑。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给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为这个目的,写出的日记是要拿给老师看的。因此,家丑不能写,内心的不高兴不能写。只能写春雨秋风,写阳光明媚月亮弯弯。无论如何,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生怕老师一眼看透我心底的浅薄。
那时候的老师注重的似乎只是句子是否通顺,教给学生的是勤于观察,而没有心里感受。所以,像我这样不太喜欢观察的,却经常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孩子,越发不会写日记了。
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在幼小心灵里是一种虚假的表达。一度,很讨厌写作文。
上了初中,当青春期的懵懂与周围新同学的出现,使得相处称为一门新的学问。于是,每天的喜怒哀乐便在日记里记录下来。
再大点的时候,生活中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便想起写日记。日记变成了疗伤的地方。一段时间里,篇篇都是当天的伤心事。但又不是每天都写。
因此,哪一天没写日记,那天必定心情不错。
现在想来,日记如果是人,需要有多大的胸襟来收纳我倒给ta的苦水啊。
成年后的写作,便有了功利的成分。想用写文章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就是想赚稿费啊。
可是将自认为不错的文章投出去后,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样几次三番,便没有了勇气。一定是写的不好了。
再分析,每个杂志都有自己的风格套路,而我这样由着性子胡乱写,本身就里目标太远,也不愿研究,也不愿改变,活该被拒。活该没有人理会。
于是,看着杂志上赫然登载的征文稿费,只能忍痛不去直视。拿出阿贵的精神安慰自己:我有一份固定工作,写作只是兼职,只是爱好,顺其自然吧。
于是,便顺其自然,写作便真真成了由着性子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写多长写多长的爱好了。
既然写作没有带来收入,当然也就没能成为作家。
但是,经过几次的放弃写作后,最终还是将它拾起。这就像一对恋人,分分合合了好几次,尽管抱怨对方没本事没优点,却最终又走到一起。
那么,就继续写了。似乎已经成为习惯,这种状态下,写作便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记录。记录心里想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记录时间流逝的同时也埋没了的,小人物的生活。
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如果要为写作找到一个能站的住脚的理由,那么,这算是吧。
但也许,你会问,既然你是小人物,那么谁会在乎你的生活记录,换句话说,你的微不足道不能改变历史不能推动社会重大变革的文字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当白发苍苍的时候,当过去的一切都成为梦境般虚幻时,在夕阳下翻看这些文字,你会说,哦,这些是我来过这世界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