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进行开班典礼,12个班合班进行。还没正式开始前,大屏幕上放的动画是徐文祥老师做的。这次是第三次见徐文祥老师,第一次是2017年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厚江班,大家一起在同一个班学习。第二次是2018年8月在信阳罗山,河南杏坛网研社第四届年会。这次7月20日下午在学术交流中心报道的时候,看到他是闫学班的导师助理。在农村那段时间我整天看他的公众号,感谢他文字的激励!这段动画是徐老师用ppt做成的!
7月21日上午整个流程是这样的:杨雷主任致辞(介绍导师、班长)——长垣一初中校长致欢迎词——刘肖主编点名——学员刘飞代表发言——何凤彩代表班长发言——会场全体人员一起宣言——12个导师依次讲公开课
感动瞬间:
长垣一初中校长致欢迎词时说到宿舍没有热水的问题,并承诺要及时配备饮水机。中午到宿舍便看到每个宿舍都有暖水壶,还有两个小凳子。
在刘肖总编点名环节,第一位点到的是许昌的刘飞,当报名链接发出去后她用了仅仅4分钟就报名成功。还有一位许昌高中的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还写教育随笔。在这里的几天,每天早上在操场上都能看到她教大家跳啦啦操的身影!安阳的李克杰老师连续四年都来,都报的是余映潮导师的班。之前加过李老师的微信,现在每天清晨在朋友圈都能看到他摘抄总结书写的笔记!……最后讲解的是西峡刘惠老师的故事,结束语:
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正是赵惠们永远无法抵达的明天。所以,请你珍惜,加速成长;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全体教师成长宣言:
全体教师成长宣言:
成长是一种较量,与行走的惯性交锋、对抗;
成长是一种蜕变,让昨天的毛虫化蝶飞翔。
背起理想的行囊,我们寻找成长的方向——
专家引领,更新理念,构建魅力课堂;
自我反思,浸润书香,积聚精神粮仓;
同伴互助,智慧分享,汇集专业能量。
我是人民教师,为学生的终身幸福、为师者的职业尊严而努力!
我是人民教师,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成长!
12位导师亮剑
第一位:余映潮导师
在日积月累中“发现”(20190721)
小而言之,“发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角度,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创新与创造。
成长与奋斗的教师,需要有“发现”的追求与精神。“发现”需要在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与思考中进行。
( 一 ) 在积累中发现空白
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那就是读书卡片。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
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资料目录。
这又读又记的需要时日的读书生活,是我“四季的耕耘”。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
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迭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昊侃、陆军、火观民、粱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
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发现空白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在钻研中学语文杂志中,在对全国最著名的语文名师的的研究中,有最美妙的发现,就是:自解放以来,基本上没有人系统地研究大众化的教学设计艺术。
就在我开始酝酿填补这个空白的时候,“写作”的命运之神降临在我的面前。
1992年秋,湖北大学美学教授邹贤敏先生开始主持《中学语文》工作杂志社,他“出访”的第一站,就是到荆州地区来找我:他非常希望在中学语文杂志的创办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我很小心地向先生提出,自1979年国内中学语文杂志复刊以来,我搜集了不少精美的课例,我想从评析欣赏的角度,写一些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短文,如“教例品评”之类的文章。
邹先生说:好啊,不写吧,写多少我要多少。
于是,邹先生于1993年在《中学语文》上鲜明地亮出了“教例评析”栏目:我的教例评析短论开始一篇又一篇地寄到了编辑部。
这真正是当时国内同类刊物的专栏作品“之最”。在邹先生的支持下,“教例评析”响亮地展示了7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专业报刊中由一位作者写出来的最大数量的一个专栏作品,写作数量是100篇。
2000年,我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由武汉出版社结集出版。
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诵读 品析 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
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
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
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这十个字加上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的影响,已经在大面积语文课堂上得到运用。
只有在积累中才能发现教学中的“空白”,对其加以研究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我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起源于“收藏”的教例,起源于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的教学精品——《〈白毛女〉选场》教学实录。该课例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1986年11期。1986——1992年,余映潮老师读了十遍,深感它美妙给人思考,六年后才写出对它的评析文。
(二)在积累中发现规律
小而言之,“发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角度,是一种生存态度,是一种创新与创造。成长与奋斗中的教师,需要有“发现”的追求与精神。
对教学案例的提炼。
我花更多时间来“提炼”的,是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我曾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中,提取、评点了100个教学教例,作为专栏文章在《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后来结集出版。
我所做的教学教例研究,是提炼而不是描述,是发现规律而不是叙说经验,是研究共性而不是欣赏个性。
在这100个案例之中,最有科研价值的是原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的《〈白毛女〉选场》教学案例。
《〈白毛女〉选场》的教学,教师提了四次问:
1.现在让我们攀登第一个坡,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2.现在我们来爬第二个坡,说明语言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
3.现在我们再来爬一个坡: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4.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通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者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对这个教例,我以“只提了四个主问题”为标题,进行了如下评点:
此教例出自“大家手笔”,颇有大家风度。
教者抓纲挈领,纲举目张,利用四个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挖掘了四遍,不仅文体教学的特征分明,而且教学容量之大,令人惊叹。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板块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既是提问,也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身份,“问”中有丰富的知识暗示;既是提问,也鲜明地表现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既是提问,也是牵动对学生智力、能力进行开发的手段。
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教师的引导、点拨,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教学气氛活跃,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
在这里,我把“主问题”的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同时提出了“板块式”这个教学概念。
从此以后,“主问题”“板块式”的研究作为全新的教学思维的研究,作为全新的高效教学手法的研究,进入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成为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这个案例的研究让我对教学设计的艺术有了一切教学认知的发现:
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
这10个字,加上近年来我的教学实践的影响,已经在大面积语文课堂上得到运用。
2005年,《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由陕西师大出版社结集出版。
大量实践,也是“积累”;需要耐力,需要韧性,需要自强不息。
在积累发现精华
2014年03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法80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整整写了8年。
此中每一种做法我都实践、反复实践过。
01.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02.整体勾勒,匀称安排
03.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04.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05.淡化提问,活动依然
06.指导朗读,灵动多姿
07.习点精粹,氛围浓郁
08.寓读于说,生动热烈
09.创新活动,话语纷纭
10.设置话题,讨论交流
11.提炼教材,启发创新
12.精巧命名,点示规律
13.自然迁移,润物无声
14.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15.语言学用,句段读写
16.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17.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18.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19.围绕线索,牵动品读
20.联读扩展,拓宽视野
21.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22.情境生动,情趣盎然
23.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24.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25.读法示例,化解难点
26.训练检索,整合提炼
27.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28.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29.适时打住,过渡小结
30.灵活评点,敏捷机智
31.诗意表达,平等对话
32.简洁讲析,精美细腻
33.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34.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35.预做铺垫,顺利推进
36.以读带析,一石双鸟
37.生动演读,激动心灵
38.顺势引申,丰满内容
39.读品结合,读说交替
40.角度奇妙,兴味盎然
41.积累字词,夯实基础
42.智能练习,助学助读
43.词语品析,咀嚼回味
44.句子品读,各有创意
45.精段阅读,注重效益
46.美点寻踪,品位高雅
47.课中设比,反复研读
48.双篇比读,见解深刻
49.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50.变体阅读,带来新意
51.精选资料,助教助学
52.简说人物,形成氛围
53.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54.课中之最,引人入胜
55.设计蓝本,集体演读
56.认字识词,手法多样
57.句段评点,清新雅致
58.巧挪文句,牵动品析
59.利用课题,设计活动
60.课文作文,七彩笔端
61.展开想象,生动描述
62.给词写话,趣读课文
63.句式学用,求美务实
64.段落教学,练读练写
65.微型写作,点染课堂
66.精彩画面,读写抓手
67.替换一处,牵动一篇
68.作文范本,别样风景
69.文中选文,妙趣天成
70.串写课文,摇曳生姿
71.扣住一词,带动全篇
72.以句带篇,品读欣赏
73.微型话题,各抒己见
74.美选美用,增加文气
75.短文巧教,精致高效
76.长文短教,妙在选点
77.活动设计,创意生动
78.得体得法,避免俗套
79.单元复习,突出要点
80.一文多用,一课多案
“量”大才有力量。只有“积累丰富”才能“提炼”与提取。在长期的积累中我发现了以下规律,提炼出了语文教学中的“六个关注”:
关注语言学用
关注技能训练
关注知识渗透
关注集体渗透
关注审美教育
关注时间效益。
在长期的积累、发现实践中,我提炼出以下教学主张:
“板块式”教学思路
“主问题”活动方式
“诗意手法”教学风格
在作文教学中提炼出以下思维方式:
两的思维
三的思维
四的思维
五的思维
大量实践,也是“积累”;需要耐力,需要任性,需要自强不息。
(三)在积累中发现精华
2014年03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整整写了8年。此中每一种做法我都实践,反复实践过。
发现有趣材料
发现知识精华
发现内在奥秘
发现教学抓手
发现特别资料
发现表达规律、
发现训练要点
发现有效做法
发现,往往与追求发现相关联,与乐此不疲相关联,与横向联系相关联,与反复实践相关联,与学问背景相关联,与日积月累相关联。
有一种教学素养,叫“积累”中的“发现”。
总结出了以下教学规律:
“教材研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
“利用教材”是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南针。
“实践活动”是课堂阅读训练的聚宝盆。
“知识渗透”是课文阅读教学的智慧泉。
“集体训练是学科高效课堂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