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爱妈妈要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来吗?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家长不被建议常常在孩子面前“秀恩爱”,且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与另一半过度亲密引起孩子内心的不适感。
首先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才能更好地相处,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保持着空间感,父母应该把对对方的爱内化成一种责任,一种担当。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那么假如父母过度亲密,就会让孩子心理有了一种剥夺感。
俄狄浦斯情节也叫恋母情结,讲的就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当中,因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而产生的悲剧:因为俄狄浦斯的母亲极度宠爱他,所以他产生了一种恋母的情节,见不得父亲和母亲恩爱,内心有一种母亲被父亲夺走的错误感觉,于是就为了和自己的母亲结婚杀了自己的父亲。
那么假如母亲和孩子的父亲关系十分好,也很宠爱着自己和这个男人的孩子。她宠溺着儿子,让儿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母亲相处的,母亲给予了他安全感,他也能掌控着母亲的情绪,那他就会有了领导者的体验,慢慢孩子就爱上和母亲的相处,甚至会爱上自己的母亲。那么假如这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频频秀恩爱,孩子就会从而讨厌那位抢走自己母亲的男人,对父亲产生敌意,甚至有了与父亲对抗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因为现在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或者二胎,父母对孩子的倾注也很多,那么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节就存在于很多孩子身上,只不过是程度轻重的问题。。
阿德勒在他的心理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说到这样一句话:“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人身上并不是爱的唯一表达方式,和谐相处也是对爱的表达。”一个家庭和谐相处的基础是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爸爸爱妈妈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过分表现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爸爸和妈妈这种爱,与爸爸妈妈爱孩子的爱,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爱。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建立于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爸爸妈妈结婚后共同爱着孩子,爸爸与妈妈的爱基于爱情,升华为亲情,而父母的爱是亲情之爱,是由三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假如爸爸爱妈妈过度在孩子面前表现,孩子会觉得父母之间太恩爱了,自己就是这个家庭多余出来的,孩子的气质慢慢地变得内敛,不自信,因为他们会认为父母只顾着爱着对方,对孩子的爱就会减少了。那么这样会早早地在孩子心里种下叛逆的种子,甚至孩子会在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中扮演挑事生非者。
爸爸与妈妈的爱,如何在爱孩子之间得以平衡?
平衡的前提是平等。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这样的观点:影响孩子心理发育的不是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看法。然而这个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怎么引导孩子。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需要被爱,但是每个人都不想被统治,因为爱从来不是管制,也不是统治。
假如父母感情很好,孩子也比较皮,有一天当孩子调皮惹事了,妈妈表示很无奈,不知道如何管教,就搬出丈夫:“一会儿等你爸爸回来你就惨了。”那么等丈夫回来后听了妻子的诉说,他就会听信妻子的话,对孩子进行批评,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就是一个施暴者,一个统治者的形象,那么这个家庭中,地位就出现了差异情况,爸爸地位最高,然后是妈妈,孩子。
这样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不平等,在家庭里,其中一人鹤立鸡群,那么别人就会相形见绌了。
懂得了家庭成员平等的原则,想要在爱中平衡,就放下身段去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加以辅助提点。在沟通中你会惊讶于孩子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他也爱着你,他视你为英雄,为超越对象,视你与爱人的和睦爱情为人生追求,这时候哪怕你在外多叱咤风雨,在家中你就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角色,姿态也没有必要摆高高。叛逆期的孩子都有一共同点就是证明自己长大了,不想再被约束了,那么假如你的家庭氛围是和睦的,成员彼此是平等的,那他在成长中可能就会更顺利地度过叛逆期这个阶段,不致于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