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离时事中的温暖人情
——赏析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的公元759年。这年春天,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离开京城,从洛阳返回华州。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蹂躏后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生离死别的一幕幕惨剧,连续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哀悯民生疾苦,具备“诗史”意义的经典之作。诗人在途中拜访了旧友卫八处士,蒙其热情款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的时代,狼烟四起,火光连天,战争和山河横亘在你我之间,我们就像那天上的参、商二星,东西相对,此起彼没,永不相见。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如水中浮萍,漂泊无居,况战乱连年,触目疮痍,人们被迫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无以为家,朋友之间更是聚少离多,别易会难。难以逾越的时空感,亲朋聚首的真情,国破家亡的痛心一一囊括其中。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经•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别时容易见时难”,曾设想今生再无聚首的可能,谁知乱世逢故人,“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这究竟是怎样难得的一个夜晚啊,窗外是无际夜色,窗内阔别多年的老友燃烛话旧,促膝长谈。灯火摇曳中,仿佛回到了从前那段那没有离乱的时光,那时正值少壮,谈古论今,游乐四方,“裘马清狂”,何曾须臾相失?如今细审你我容颜,年未过半百,须发已半白,我们的旧时朋友竟已为鬼录,可复道哉?一喜一悲,百感交集,失声惊呼,内心悲痛。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卫八的子女们见到远方来客、父亲旧友欢喜而不失礼仪。倏忽之间,分别已是多年,孩子们都长大了,自己也老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许想到了自己的小儿女,或者老朋友旧日的依稀面貌,心中亲切温暖,替代了刚才“访旧半为鬼”的沉痛感伤。不待孩子们说完话,卫八就催促孩子们准备酒菜,菜是连夜冒着春雨从园子里剪的嫩韭菜,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粱的农家饭。家常便饭,老少同桌,其乐融融。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久别重逢,卫八内心很不平静,一连劝客十大杯酒,想以此弥补阔别多年的遗憾。对于远道而来左迁的杜甫来说,更是感激不尽朋友一家在兵荒马乱中的深厚情意,“四美具,二难并”,酒逢知己,累觞不醉,主客双方都沉浸在乱世重逢的巨大喜悦中。
然而“盛地不常,盛筵难再”,今夜的接风也是明日的话别。人生本聚少离多,即使在太平盛世也难通讯息,更何况当值此乱世,一别之后,风流云散,长天茫茫,音讯莫通。正是在严酷的现实中有幸遇到如此挚友,想到今后或许再无聚首的可能,这短暂的相会则更显得珍贵。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郁郁难酬之志,对友人深厚情意的留恋和对前途的茫然,诸多情绪浸濡,发出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感慨。
杜甫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世间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感情。近代大师梁启超就称杜甫为“笃情圣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国家,对亲人,对朋友,对邻人,甚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杜甫都怀有一种赤子深情。
《赠卫八处士》写得情意缠绵,一个在春日雨夜里温暖的相遇,乱世逢故知,推杯换盏,相得甚欢,暂时忘却时空,身心沉浸,千百年之后仍读之如新,心动不已。而且这首诗表现的是我们的平凡生活和日常情绪,读起来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诗中的场景,去体悟,去思考。这些情感和感受是我们基本的和共通的情绪体验,所以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也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