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出后,办公室的黄老师就向我推荐了《应物兄》,在黄老师的评价中,这是一本极难得的好书。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往心里去,因为现在的我分身乏术,实在是没有阅读长篇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第三遍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我找黄老师探讨读书感悟时,他又一次向我推荐了《应物兄》和《人世间》,这一次,我对《人世间》有点儿感兴趣了。原因很简单,《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是让我走上长篇阅读的启蒙导师,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既不是古典四大名著也不是国外的名家经典,九十年代的甘肃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家里也没有条件让我买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就是梁晓声的《年轮》,这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曹老师借给我读的。
那个时候的我刚刚初二,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会鉴赏,更不会评价,没有人要求我写读后感,我不知道这本《年轮》是知青文学的的代表作,也不会给这本小说贴上过任何标签,读完这本小说的我是被里面主人公们在困境中守望相助的友情感动了,从年少到年老,同学之情难忘,友谊之花常开,那时候的我读不出生活的苦难和不甘,我暗暗的发誓以后自己也要也要会成为一个像梁晓声一样的作家,把我和好朋友们的故事也写成一本书,该多有意义啊。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我完全幼稚又可笑,甚至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以为作文获得过学校的几次奖励就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为身边的朋友永远会在一起,过了几十年,我们仍旧可以坐在一起叙旧回忆打发时间。
很多年后我再次读《年轮》的时候,再也没有了当时的感动,但梁晓声这个名字作为我文学上的启蒙人,在我心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人世间》作为这次茅盾文学奖得票最高的作品,我想还是值得一读的。
《人世间》一共上中下三卷,一共一百二十万字,在临近期末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完成阅读是很不容易的。工作时间每天平均三到四节课,回到家,女儿刚刚三岁多,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可以说,这一次的阅读对我而言真的是有心无力。但是我还是在某一个阳光洒满桌子的午后,在我的办公桌前开始了这部小说的阅读。和《年轮》一样,打开第一部的时候,这部小说就以干净明快的语言风格和紧凑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
这部小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以周家三个孩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为框架,围绕周秉坤的好朋友们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了从文化大革命到2016年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普通的工人阶级面临的艰难和困顿。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并不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周秉昆们人到中年时面对企业转型和下岗的艰困窘迫,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互助互帮,自立自强,展示了困厄中人们对亲情的珍惜和友情的美好。
周氏三兄妹在父亲周志刚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工人还是做官,都能坚守道德的底线,最国家对人民对朋友能够有一种让人感动的信仰和坚守。
而对于我来讲,周家三兄妹中,我最喜欢的是大哥周秉义,作为共乐区光子片最令父母骄傲的孩子,他刻苦读书,成绩出类拔萃,喜欢阅读,见解深入,视野开阔,在高中毕业后因为时代的原因,他成为了一名上山下乡的兵团知青,凭借着自身良好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文化水平,很快在知青中脱颖而出,成为兵团主管教育的一名中层干部。因为偶尔的机遇,被沈阳军区的司令员赏识,让他从军时,他却因为因为恋人郝冬梅的责任感而放弃了能改变人生的这次金光闪闪的机会。后来,周秉义考上了北大,北大毕业后从政,不论是作为一个军工企业的党委书记还是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周秉义始终坚持自己坚持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的信仰,即使他不断地被误解,被中伤,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所幸历史终究没有亏欠他,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一个平民的儿子在从政路上的艰难,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士大夫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承在周秉义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梁晓声几乎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期许几乎全部寄托在周秉义这个人物身上,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也有太多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思考的地方。
周家的女儿周蓉,在前两部书中并不让我喜欢,虽然她和哥哥一样出类拔萃,喜欢读书,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但她为了心中的爱情爱情抛下父母,跑到贵州的深山陪着心爱的人吃苦受累生儿育女的行为是我不能理解的。后来恢复高考后,周蓉也顺利的考进北大,很快成为了北大著名的“女才子”,她美丽、智慧、思想自由,见解独到,个性鲜明,而他当面舍弃一切追求的爱情也最终背叛了她。她在读完研究生后回到家乡,成为家乡重点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和年少时追求自己的蔡晓光再续前缘,生活本该幸福美满。但是却因为女儿任性的早恋被迫流亡法国十二年。这十二年对于周蓉的成长是快速的,一方面作为一个母亲,她在关键时候体现出了对女儿最伟大无私的母爱,一方面在法国的流亡生活中周蓉坚守着对婚姻的忠诚和一个学者的底线,这才让我慢慢对她开始改观。再后来,退休后的周蓉逐渐的开始具有了普通女性的烟火之气,虽然美人迟暮,却依然无法掩盖她身上美不自知的光华,书的结尾,周蓉顺从自己的内心写作,不愿为了名利炒作,反而和丈夫蔡晓光为农村的孩子一次次的捐书,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是尤其使人敬佩的。
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在出场的时候并不如他的哥哥姐姐亮眼,他平凡甚至木讷,有点呆呆的,他没有《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身上的让人着迷的魅力和气质,甚至一点儿没有男主角的气质和光环,他的爱情更是一点儿浪漫也谈不上,对于大着肚子的郑娟,他从同情到爱慕,更多地是因为郑娟的漂亮,这是多么真实存在的男人啊。他的普通和平凡让他在家里常常是被忽视的孩子,但是在郑娟母子那里,他却宛如从天而降的骑士般英勇。他们的爱情因为同情开始,在现实的油盐酱醋和家庭的苦难中逐渐发酵,最终相濡以沫的将爱情打磨成了人世间最动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童话。这与其说是周秉坤的人生,不如说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王子,没有公主,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没有非君不嫁的热烈。爱情在生活的琐碎中逐渐变成亲情,变成责任,变成我们纷繁世间中的肉体和心灵的港湾,在我们困顿迷茫中给与我们重新再来的勇气。
周秉坤身上除了对爱情的坚贞和义无反顾,还有着对朋友的肝胆相照。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也能急人之困,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朋友。纵使在时代的变革中他在心理上一次次经受着碰撞和阵痛,但是她始终在碰撞和阵痛后为寻找出路执着的努力着,尽管和兄长姐姐相比,自己的人生始终有点儿糟糕,他唯一一次人生大放光彩受到他人影响参加1976年清明前后悼念周恩来总理、抗议“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斗争,为此付出被捕入狱的沉重代价,其后尚未得到正式平反,就调入新曲艺编辑部,在1980年代前半期感受到个人际遇与时代精神的贴合。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则是一直在社会底层打拼了大半辈子,始终都处于社会边缘,经常处于需要救助的状态。正是在这一个个人生的重要关坎上,周秉昆的人性光辉不经意地显现出来。如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社会定位,如何在自己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去援手他人,对于周秉昆常常是一个考验。非常难得的是,这个曾经被父母双亲和哥哥姐姐都不看在眼里的小儿子,却在每一个重要场合都体现出他对朋友对他人的关爱和扶助。他的担当和豁达,都非常人可比。作为基层中最平凡的工人阶级,他干的了酱油厂最苦最累的除渣工,也在成为《大众说唱》的编辑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的轰轰烈烈。为了继子,他失手伤人,成为阶下囚十二年,出狱后他也能走上街头拉货谋生。周秉昆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义”加以表述。既有来自社会底层相濡以沫的义气,又有孔孟之道仁义为首的文化传承,也有来自雨果《悲惨世界》等文学名著中博大胸怀的影响。
这部几乎凝结了作者梁晓声毕生心血的《人世间》带我重新回顾了一个时代,如果说《平凡的世界》让我了解了一个时代农村的发展与变化,那么《人世间》就是重新让我这个八零后了解了遥远的东北大地上普通工人这个庞大群体的人生轨迹。作者梁晓声谈起这部作品时表示这部作品其实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一是关于善的教育。因为这些故事大部分源自亲身经历,文学与真善美的结合,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夸大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最近的历史的认知。他认为,古装电视剧的热播,让年轻人“穿越”到清朝、唐朝,从这些花样不断被翻新的朝代故事中,去感知历史。但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却所知甚少。“没有比较就没有肯定,我认为要评价当下中国的成就,一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一是和自己从前的比较,年轻人要跨过这个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关系。”梁晓声甚至认为,这种认知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我想他做到了,怀着对这个对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最为崇高的敬意,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读这部作品,感知一个时代,在这些普通的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激励我们在这人世间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