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使用微信读书这个app,不仅仅因为它电子书资源丰富,而且免费,我更看中的是它有计时累加功能,微信好友可以相互比较,看谁读书时间长,每当周末看到排名第一的提示,非常有成就感。
然而排名并不代表你阅读效果最好,它只是意味着你花在这个app上的时间最长。这就好比,在单位,你每天工作时间都是最长的,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业绩最好,领导评价最高。
1、Why?
上周,我阅读时间妥妥的又是第一,10小时27分钟,看起来不错,但折算每天不到一个半小时。
看到这个结果,我大吃一惊。上周我没有购买纸质书,在微信阅读这个app上阅读相关书籍,按照我的想法:
“我空余时间几乎都待在房间里读书,每天应该有5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一周算下来也有35个小时,怎么变成了10个小时?难道是app这个计时功能出了问题?”
肯定不是,反思我一周以来的阅读过程,其实我陷入一种“假勤奋”的努力之中,我看似整天都在房间阅读,其实每10分钟后就会转移注意力,去干一些与阅读无关的事,比如涮微博、看比赛、打游戏,我初步估算下:
“玩《王者荣耀》,每天至少五局,一局平均15分钟,一天75分钟;
研究和购买足彩,一天至少30分钟;
涮微博、朋友圈,平均10分钟一次;
再加上聊天、喝水、吃零食、发困,计算下来,一天能有两个小时在真正阅读,已经很不错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小伙伴感叹:
“我一年也读了200本书,为啥我成不了小六?”
“我也很努力地阅读大量书籍,可结果还是一样,没有改变。”
你不是很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2、What?
《小强升职记》中老付让小强写下一天自己花费在“集中精力工作”、“无意义浪费时间”、“真正休息”的比例。
结果和我们想象中很差很大,无意义浪费时间的比例占了70%。
什么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主要表现就是打开浏览器漫无目的地乱逛;和同事联机游戏;在办公室侃大山;无法集中精力;烦躁不安。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看似你在很认真的学习,其实是在做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效果很差,五分钟要看下微信有没有好友留言,今天的NBA比赛结果怎样,看似花了一个小时在看书,其实真正看进去的就开始十分钟。
有一项研究数据:我们发现有97%的人在工作时开着微博、Facebook及其他网页,总是会去看有什么新情况发生。尽管他们自认为足够专注了,比如1个小时内也就拿出了10分钟关注这些网页——他们以为这只占据了自己极少的时间,可实际上,正是这种虚假的专注严重削弱了工作的效率,像流沙一样带走了大量的碎片时间。
所以,我们缺乏的不是努力,是专注。
专注顾名思义就是专心、注意,通俗的讲法就是:某某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某件事情上,全神贯注、不受外界任何干扰。
专注,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勇气。
它需要你花上好多心血去努力的做,去坚持,不被外面的流言所蛊惑,这又需要一个理智的头脑,锐利的眼光,一心去做自己的事。
好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别人都能成功,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自己做的不比别人少,而自己却没能收获成功?
很多时候,不是你做得多了就一定有效果,好比你练字,今天练楷书,明天练行书,后天又练草书,练是练得多了,可最后没一样你是练得好的,让别人欣赏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成功的原因了,缺少专注。
苏轼说过:“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有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3、How?
如何专注?简单的讲: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想一件事。
因为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放下和忘记其他的事情,同时大脑会努力搜索和当前这件事相关的任何信息,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我们如何进入进入专注状态呢?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处于“自我监控”的状态时,在老是担心自己“是否专注”时,他肯定是不专注的。另外,当一个人寻求一个“方法”,企图依赖一个方法来达到专注,他也肯定是不专注的,因为这时候,他注意力放在那个“方法”上了,从而不能全部集中在所作的事情上面。
试想:一张桌子上空无一物,另一张桌子上放置手机、电脑、茶杯和零食,你认为坐在哪张桌子前阅读效率高?
毫无疑问,没有外界干扰情况下,你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或许有不少的“方法”可以帮助人减少分心,屏蔽干扰,但是记住,你最终进入专注状态的那一刻,一定是你抛开了其余的一切,包括那个“方法”的时刻,只有这时候才能专注。
最后我建议小伙伴们,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拆书帮、思维导图和阅读克星法等等,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不专注,一切百搭,效果肯定会很差。
所以,当你想认真阅读时:请关掉所有网页;除了工作电话外,其他号码也应该暂时予以屏蔽,以防连续的思考时间被那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因素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