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场景,这个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房地产老板在与经理开会,也是在谈房地产项目。经理又汇报说了,这个新项目会为我们公司帯来盈利,除此以外,它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老板说,我对这个项目是否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我毫无兴趣,我就关心赚钱,你马上去实施这个方案。结果,这个项目果然赚大发了,而且正如经理所说的那样,环境也得到了整治和改善。
那么现在根据这个场景,我们要问被试者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老板是故意去改善环境的吗?认为老板是故意去改善环境的被试者只占两成左右。请注意,刚才是八成,现在是两成,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愿意把老板指认为一个善人。
这个实验的结果引起了诺布的强烈兴趣,做完以后他又从哲学角度问,为什么这个实验的结果那么奇葩呢?
毫无疑问,两个案例的逻辑结构都是一样的,它就告诉你现在有个项目,这个项目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我们叫它P, —个结果我们叫它Q。那么P到底指什么呢? P无论在第一个案例或在第二个案例里面都是指赚到钱。Q在第一个案例里面指的是破坏环境,在第二个案例里面指的是改善环境。那么利益相关者,也就是那个老板,他在两个案例中说的话的逻辑结构也是一样的,就是我只关心P,我不关心Q,也就是我只关心赚钱,我不关心是破坏环境还是改善环境,这都是我不关心的。既然他自己已经明说了,他对于Q不关心,也就是说他对于环境不关心,那么作为听故事的人,一个合理的判断就是,如果在Q这个层面上发生了任何变化的话,都和利益相关者本身的意图没有什么关联。
所以,说他有意破坏环境不大对劲,说他有意改善环境也不大对劲,应该说,他对这事就是没兴趣,我觉得这是个合乎逻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