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更25 天,你遇见了什么?
是不是拿起了笔,走出了舒适区,看到了一天天进步的自己?
是不是也有一颗得最佳的心,每次动笔,每次完成后,都会像学生时代那样怀揣期待,憧憬着谁会是老师口中那个幸运儿?
可是最佳只有一个,而比赛的角逐必然是排名有先后。
其实,除了“最佳”,写文的过程也充满着一朵朵叫“小确幸”浪花。
比如有人给你摁下“喜欢”的红心,有人给你留言打气,甚至还有人给你打赏。这些都是对你文字的认可。
你能感受到屏蔽的那一边有人静静阅读你的文章,透过文字,Ta在读你的心声。就像此刻我仿佛能感觉你在看我的文字。
你会莫名感动,心生感慨:素昧平生的我们,因为文字结缘,在茫茫人海也能发出一声感叹:哦,原来你在这里。
蓦然发现,原来写文也是一种社交。
02
晨读书目《如何实现有效社交》的作者凯伦·伯格认为:有效社交的最大前提是有效沟通。
文中指出有效沟通的诀窍之一是建立“听众档案”:
沟通对象是谁?他遇到什么困难?什么能激发他的兴趣?
总结起来便是,想要良好沟通,就要对听众做到心中有数:他是什么人,喜欢听什么,你有什么能吸引Ta的地方?
如果不注意这些,说再多也都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最终感动的也只是你自己。
对方喜欢吃梨,你却讲了一堆苹果的好处;对方喜欢看爱情剧,你自我陶醉地说科幻片多么多么刺激。
如此一来,对方撇来一个白眼:你说的对我有用吗?
也许会有人质疑,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在讨好对方,我直言不讳地讨好自己,不行吗?
可是社交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战斗,“有效社交”更是强调双方在互动基础下,彼此获得愉悦感的体验。
写文也如此。
03
如果说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交是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写文就是作者与读者线下的互动。
自媒体时代,和很多写作者一样,我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受人欢迎的文章?
想了想,其实写文并不难。但凡识字,具备一定理解能力都能写出一篇文章。
不过不关注读者群体,不顾读者感受就像演讲者不考虑听众,只管自己嗨,没有良性互动,说不到听众心坎,如此便是无效社交。
写文容易,写出好文却不简单。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大意是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写作这场社交,虽说读者与作者缺一不可,但这个“道”更应是写作者该遵循的。
04
听过一些分享,看过一些相关书籍。无独有偶,关于写作,关于好文章,很多人都会提及:读者思维、风格、定位。
读者思维:顾名思义,写文章时不要把自己当成作者,而要把自己当做读者。相同的主题,如果你是读者,会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文字?
风格:文章是诙谐幽默,是深刻沉稳还是一针见血?
定位:读者是宝妈、职场新人还是大学生群体。
归根结底,这三者就是“知己知彼”的外在表现。
如何知己知彼?这才是关键。
有人喜欢写情感类故事,有人独爱干货,也有人钟情于连载小说。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是“知己”。
回想一下,看什么文章会觉得很有触动,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写文章又是哪种题材更得心应手,反馈更好?
多方了解读者群体,有什么样的困惑,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便是“知彼”。
找几篇相关的爆文,认真剖析别人成功的原因,语言、布局、行文、排版都有何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写作中的“知己知彼”是一个过程,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多练习―多试错―多反思―多总结。
那些写作厉害的人,一定是蛰伏已久,韬光养晦而成。
05
写文如做人,诚意不可少。
简书上一个曾经多次给我点赞的陌生人最近被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理由别无其它,只因她轮番更换多个不同的号,编写了大量悲惨遭遇博同情、骗打赏。
她每天忙于给他人点赞,评论却是千篇一律,文章东拼西凑,各种复制粘粘,证据凿凿。
自以为聪明,终究难逃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便是日落西山之时。
有诚意,有同理心,或给人耳目一新,或传递新知、或表达真情实感……
“利他”才是写作这场社交中,一个作者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