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视播出了成都市民节日中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实况报道;想起11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在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参观了这里。
以下是当时的视觉日记(文字介绍来自景区及网络)——
自金沙遗址被发现和开馆以来,古蜀国的辉煌不时在眼前闪耀,除看过一次有关金沙遗址的大型音乐歌舞剧外,一直没有去发掘现场。昨天(2010-02-16),终于踏上了探访古蜀国的梦幻之路。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又一处非同凡响的重要考古发现,它很可能是三星堆古城衰落之后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栖息于此的古代蜀人中可能有崇鸟和崇鱼的氏族,也有崇奉石虎与石蛇的部族,或许还有崇尚金蛙与石龟的蜀人,这些古蜀族群之间可能有相互的通婚和联姻。这里有大面积的居住区,有墓地,有宗教仪式活动区和大型的祭祀场所,还有大量的手工作坊和烧制陶器的窑址。说明当时社会已有一整套礼仪制度和从事多种行业的明确分工,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石器如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礼器一样,透露出古蜀与中原等地区有着长期文化交流的丰富信息。古蜀先民是聪明而善于学习的部族,在吸纳和接受外来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常加以模仿并给予充分的创新发挥。比如金沙遗址出土的黄玉琮便是古代蜀人对良渚文化传世玉琮的模仿之作,出土的玉戈、玉剑、玉璋等则可看出与殷商王朝同类玉器在器形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显示出风格上的演变和自成特色。三星堆和殷墟商墓均出土有大量海贝,应是古蜀国与中原、沿海地区密切往来的见证。
古蜀族与周边区域这种长期的交流往来,除了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还促使了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曾对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蜀山氏和蚕丛氏是崛起于岷江上游的古老部族,后进入成都平原成为古蜀王国的开创者。其后的鱼凫、杜宇、开明都不是古蜀国中的土著,这些外来而成为古蜀国统治者的部族或氏族,不仅促成了古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也为灿烂的古蜀文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古代蜀人也有往外地流动和迁徙的,杜宇失国后可能带着追随他的族人流亡到了凉山和云南,据传现在的彝族便是杜宇的后裔。陕西宝鸡地区的渔国墓葬,定居于此的很可能是商周时期向北迁徙的一些蜀人。还有开明末代王子安阳王在国破后也远离故土,率数万人辗转迁徙到达交趾之地,于此称雄达百年之久。如果对外界没有足够的了解,这种大规模的行动也是难于想象的。
总之,古蜀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同外界有着长期而广阔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不仅促进了古蜀文明的繁荣,同时也扩大了古蜀文化在周边区域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谱写了青铜时代杰出而又辉煌的篇章。
这座宏伟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它所展示的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之一“祭祀区”。2001年2月8日,金沙考古在这里拉开了序幕,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悄然打开。“祭祀区”是古蜀国时期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50年)。现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野猪獠牙、鹿角等。
金沙遗址分布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已出土上万件珍贵文物。时代约当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是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面呈圆形,面积约2平方米,坑内填土中伴有大量硃砂,遗物分五层摆放,出土文物共345件、铜器93件、玉器194件、石器7件、象牙残器3件、陶器3件。金面具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金面具。
第2号遗迹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条状,面积300平方米。出土文物计有象牙、野猪獠牙、鹿角、美石、铜器、陶器若干。从出土器物分析,埋藏品应属有意挑选,特别是数量巨大的野猪獠牙和鹿角,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处宗教祭祀遗迹。
感触一下3000年前的灵气。
这是一棵3000年前巨大的榕树树根,发现于摸底河边,树根涉及范围达100余平方米,直接反映出金沙时代当地树木参天植被繁茂的环境状况。
11年前,这里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未结束。黄土中尚掩埋着许多珍奇之物,金沙可望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