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诉苦说,她说跟男朋友真的没法继续相处下去了。我很吃惊,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每次一件事情我跟他说两三遍他也不改,看到他一点没变,我就很生气,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要他有什么用。刚开始他还哄我,后来我生气他都不理我了,他越是不理我我越是生气难受,于是吵得更凶了,你说我怎么就看上他了,我实在是对他太失望了,对着他就像是对着一根木头”。
我非常明白她的感受,很多情侣在相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沟通方式不对。朋友在一开始就进入了“暴力”沟通而不自知。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痛苦。
当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朋友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是通过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反射性的去说一些话语或者回答别人的提问。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方面提出了“非暴力沟通”模式。借助这四个要素,我们一方面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借助它们倾听别人,从而实现和谐有效的沟通。
1、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但是大多数人看到别人的行为,而不评论或者分析,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讲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感觉是在批评或者否定,于是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反驳。
观察侧重于对某一行为或言语,进行清楚地描述。
评论侧重于对某一行为或言语,进行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分析。
观察需要具体的客观描述事实,而非简单的给行为定性。比如“你脾气很暴躁”是评论,而“你今天发了三次脾气了”就是比较具体的观察。
2、表达自己的感受
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沟通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你是开心、兴奋、激动还是伤心、难过、委屈等等,如果你不说出来,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情商可以感受到的。
需要注意的是区分感受和想法,要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非一些想法,比如“我觉得你不爱我了”只是想法,而“我感觉很难过”才是感受。
上面提到我朋友的例子,她生气地对她男朋友说,“你就是一根木头”,而她男朋友在听到这话后,他的反应真的像是木头一样:不理睬,不说话,一动不动。然而朋友的话很难让她男朋友明白她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她此时想要得到什么回应,反而觉得自己受到指责,很是委屈,这样,双方的关系就有可能会疏远。假如朋友这样说,"你不理我,让我觉得很孤单。"这样,她男朋友清楚地知道了她的感受,也知道了她此时需要的是自己的安慰,还会像木头一样无动于衷吗?
3、说出自己的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就不会一味的职责他人。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妻子对丈夫说,“都是你没用,害得我过这样的苦日子!”……孩子可能会开始提高分数,丈夫也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收入,但遗憾的是,他们做这些都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不是因为真的热爱学习或者是爱。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不能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能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会想要指责对方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而导致了我们的不高兴等感受。却不能够从自己的需要角度去思考导致感受的真正原因。实际中可以采用“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
还是朋友的例子,假如朋友这样说,“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需要你在我不高兴时可以体贴我,安慰我!”,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此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绝对不会不理不睬。
4、提出具体的请求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就可能不知道我们要什么,所以,明确地告诉对方,想要对方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就是提出具体的请求。
对于请求还需要做到的是清晰明确,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让对方知道可以怎么做。当然这一点应该对于四要素都很重要。
诚实地表达自己,多用“我”句式,“当我看到/听到……,我感到……,因为我需要……,你是否愿意……”。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当你看到/听到……,你感到……吗,因为你需要……,所以,你想……”。
比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买瓶酱油回来,你居然忘了,真烦人!”也许,此时太太是希望先生可以马上去买酱油。但先生可能会认为她是在指责自己,而不是现在去买酱油。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就可能不会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假如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太太可以这样说:“当我看到你没有买酱油回来,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需要酱油来做一道非常美味的菜肴,你是否愿意现在出去买一瓶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