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有两个误会。第一,买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副标题,以为是育儿指南。书到手后才发现,主题要严肃且沉重得多。第二,读完才发现,这本书讲的不是 “我们” 的孩子,而是 “他们” 的孩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已经是众人接受的现实。然而,在作者手术刀似的锐利剖析之下,一部关于机会不平等与孩子未来的生命纪实在眼前徐徐展开,震惊之余,也陷入思考。衰落的不仅仅是美国梦,值得借鉴思考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不管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孩子,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总可以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书中分析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有普适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对照和思考。不妨一一列举,细细对照。
儿童发育
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生活经验,会影响而儿童早期发育的各个方面,从大脑结构的发育,到孩童的同情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不断叠加的,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童年的早期。最重要的是,早期的人生经验会进入我们的身体,深入我们的行动基因中。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儿童的数学和语言能力早在学龄前就已经打下了基础,其更多地取决于同包括父母在内的成年人之间的非正式互动,而不是正式的训练。来自父母的认知刺激,是孩子们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神经科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在新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我们大脑有一系列尤其重要的技能,他们称之为 “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 ,比如注意力集中、冲动控制、心理韧性、短期记忆等。这些功能由我们的大脑前额皮层所控制。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照料者尽到自己的责任,那么孩子的大脑执行能力在其3-5岁之间就会有特别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孩子在此期间受到虐待,长时间面临高度的精神压力,那么他们的大脑执行功能就有可能受到损伤。
这项研究也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孩童在其成长期所获得的能力是基础性的,这些能力越发达,他们今后的学习就越高效。正是因此,孩童时代的成长经验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的大脑也越来越定型,要改变也就越来越难。与其到青少年时代再严加管束,不如在学龄前就介入,这时的教育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在儿童发育之初,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必定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勇敢、敏锐、乐观、自控力、责任心、心理稳定,凡此种种被称为非认知性技艺的能力,对个人成功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非认知性能力越强,则在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大学人学、工作就业以及家庭收入上的表现就越好。总之,在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时,非认知性能力同认知性能力至少是同样重要的,而且在我们这个后工业社会中,较之于前工业化和工业化时期,非认知性的情商只可能会越来越重要。
既然父母的早教是如此重要,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孩子如果幸运地遇到了负责人的爱心家长,那么他们就更有机会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相反,如果家长疏于管教,任由孩子暴露在压力之下,就会堵塞孩子的成功之路。恶性压力对大脑发育会造成负面影响,损害程度同样是骇人听闻的。面对压力时,人会做出反应,比如肾上腺素、血压、心率、血糖、应激激素会在短时间内飙升,这本身代表着一种高效运转的人体防御机制,它由漫长的生物进化所形成,所有的动物物种都通过这一机制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适度的压力并不必然是有害的,在父母的关照之下,压力甚至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压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但是,长时期的高压,特别是没有辅之以关爱孩子的家长,就会干绕大脑最基本的执行功能。但麻烦的是,大脑的各个部分之所以可以协调运转,应对挑战并且解决问题,靠的就是大脑的执行功能。正是因此,儿童如果成长在恶性压力之中,就会很难集中自己的经历并控制冲动的行为,也不太服从管教。极端的高压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从深层破坏大脑发育,改变大脑的结构组织。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遭受肉体或精神上的暴力虐待,凡此种种都会让孩子承受恶性压力,由此让孩子的身心发生看得见的病变,导致他们在学习、行为以及身体和心智健康方面的终身困难,具体表现为抑郁症、酗酒成瘾、肥胖症和心脏病。
做母亲的哪怕只是从语言上长期虐待其子女,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组织的损伤。若是成长于父母的日常语言暴力中,这样的孩子在进入青少年阶段后更容易显现出抑郁、焦虑或孤僻的症状。(本人深有体会)。父母如果同孩子关系融洽,平时周全呵护自己的子女,那么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韧性,能够缓冲原本可能会把青少年击倒的压力。这些在幼年时养成的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特别是自控力和意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在学校的表现。一项跟踪实验表明,从孩子七岁开始就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分工合作和倾听他人谈话,培养他们的社会信任度,未来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孩子的社会机遇。
比跟踪实验更具说服力的是生物学佐证。以上论述在《The Self-Driven Child 》中有更为科学的论述。我们要知道孩子大脑中做决策的到底是谁,以及调节压力、控制冲动的最重要的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前额皮质,前额皮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部分,这是我们发展出语言、逻辑和推理能力的部分,这个地方叫做领航员。如果你是用前额皮质进行决策并引领生活的话, 那么你是冷静理智的,你是可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前额皮质有个特点,就是压力过大的时候它就掉线了。举个例子,你在吵架或生气的时候,会说不出话来,为什么呢?压力太大掉线了。
如果它掉线了,谁接手呢?就是脑子中间后边这部分,叫做杏仁核。杏仁核是情绪化的。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如果他放弃了前额皮质的管控,他就变得易怒,他会大喊大叫或者躲起来。原因是什么呢?此刻掌控他大脑的是杏仁核,而如果他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这些压力就会分泌更多的压力荷尔蒙。健康的压力反应状况是这样:就是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这是比较健康的压力状况,一旦压力荷尔蒙不能快速回落就会出问题。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
如果有只斑马遭遇了狮子的袭击,但有幸逃脱,它的皮质醇水平会在45分钟之内恢复正常。相比之下,人类体内的高浓度皮质醇会一次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就很容易出问题。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存储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为人父母之道
关于什么是最佳的为人父母之道,美国人的观念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二战之后,提倡自然放养型(natural growth),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转为精心栽培型(concerted cultivation)。新的教育理念最先被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所接纳,这类父母从一开始就深谋远虑地为子女做教育投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养,最终是为了孩子将来可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学校有着优秀的表现。
金钱投资
在父母开支的总预算中,孩子的两个成长阶段增幅最大:首先是学龄前教育,其次是读大学阶段。据我们目前所知,这一头一尾的两个阶段是尤其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上行流动。父母只要负担得起就在这两个阶段进行私人投资,以求为孩子谋得进入社会时的更大优势。
时间投入
阶级差异的加剧主要表现在 “睡前故事时间” 上:换言之,也就是用在儿童发展活动上的时间。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通常会更积极地实践精耕细作的教育,特别强调要花时间同孩子相处,认为父亲也要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学校条件(课外活动)
作者花了大篇幅来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现有的研究早已给出了众口一致的判断,参与课外活动会给孩子成长带来看得见得好处,即软实力的培养。例如,坚韧不拔的习性、自律精神、团队合作、领导力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到这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来支持孩子参与课外活动。长期参与课外活动的孩子,不但读书期间有上佳的表现,在踏入社会后也能走得更远。即便在控制了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其他种种变量后,课外活动和优秀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清晰可辨。与学业表现最相关的课外活动还是体育运动。也就是说,四肢强健者,大脑也发达。
为什么课外活动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学者们给出了很多种回答:提升自信心,有效地运用了时间、积极的同辈竞争效应等等。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答案,就是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解除到家人以外的友爱成年人——球队教练或其他知道老师经常担当起孩子的人生导师。参与课外活动的最大一处仍是软实力和人格的养成,而这恰恰是教育改革先贤们当年创设课外活动的良苦初衷。
很多研究者相信,在解释学生在校表现以及毕业十年后的经济收入时,软实力和课外活动的意义并不亚于知识能力以及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原因不难理解,现如今的雇主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重视非认知维度的性格,比如工作习惯以及同他人合作无间的能力。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这些非认知性的能力甚至更重要。
社会关系网
社会科学家经常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词来形容社会关联度——所谓社会资本,既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和熟人这些非正式的关系,也包括对公民组织、宗教机构、运动团体、志愿者协会的参与。现有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社会资本乃是预判个人和社区之幸福程度的一项强指标。社区纽带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健康、幸福、教育水平、公共安全,儿童福利,都难免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也会拥有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社会关系网,这种相关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朋友的核心圈子,在整个大社会中也同样如此。
除了在紧要关头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依靠的强关系外,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拥有范围更广的弱关系。换言之,他们的朋友圈更大,也更多元化。这样的弱关系可以增进社会流动,也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及未来的经济收入,原因很简单,有了此类关系,上层阶级的家庭就可以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支持,而对于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这种资源是难以想象,也无力触及的。
上层阶级的父母可以引领孩子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结识专业人士,这些孩子可以建立更多的弱关系。反过来,工人阶级孩子的社交圈通常仅限于亲戚和社区内的同龄小孩,这就大大限制了他们形成正能量的弱关系。当孩子要读大学时,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制定自己的事业规划,上层阶级的孩子通常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参谋——家人,老师、社会人士;而穷人家的孩子却只能求助于大家庭内部的一两个直系亲属,其中绝大多数连大学的门都没有进过。简言之,上层阶级家庭的社会关系网放大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资产,进一步确保了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以上是从书中抽丝剥茧而出的育儿常识。而本书成书的初衷在于对阶级固化的反思和对路在何方的求索。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发展和民主的关系
经济要发展,生产力要进步,国家总是需要尽可能多的人才,浪费人才是我们不可承受之重。机会鸿沟让我们所有人都承担起实物成本,而且还要浪费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在全球化的时代,对穷孩子的投资不足甚至会导致更大的代价,因为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在雇主的需求和低技术工人的能力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技能不匹配。这就会导致低教育程度者得效能递减,最终会放缓经济增长。当我们置位数众多的美国青年于不顾时,我们将为自己的袖手旁观而支付极为昂贵的代价。
何谓民主,归根到底要求每位公民对公共决策都有平等的影响力。正因如此,代议制民主要求普遍,至少是广泛的选举,同时要有自下而上的草根公民参与。影响政治的还有其他种种渠道,比如金钱,但这些渠道越是强大,越是在公民之间分配不平均,则选举和草根参与就越发重要,成为 确保我们不至于原理民主的前提。
政治行为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政治参与的一条铁律:有钱且高知的公民,比起贫穷且受教育程度低的公民,总是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也有更丰富的政治知识和公民技艺,同时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政治和公民活动。由是观之,对于美国的民主而言,日渐扩张的机会鸿沟意味着什么呢?上层阶级的孩子更有自信,相信他们能够影响到政府,穷孩子就不太可能这样认为,而他们对政治的幻灭也在情理之中。
在国内,是否参与公共事务这件事,没啥好担心的。但是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与美国有相反的效应。毕竟,如果将来有一半的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上不了高中,那么中国的 “低技术工人” 的水平应该是全世界最高。毕竟这些孩子年幼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是本文前面罗列的最高配置。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