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写下过这样的预言:每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极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它告诉我们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孤独不分阶级,不分背景,不分地位,不分年龄,更不分男女老少。而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讲他在青春期的岁月中,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父母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他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对青春期的他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他与自己对话。
《为你读诗》的创始人潘杰客在他儿时是靠着《唐诗一百首》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后来由于辞去职务去了美国,因为语言的不通便开始送外卖,在那种巨大的人生的落差下,读诗更是他心灵的抚慰,带他走出孤独,享受灵魂的片刻自由。
鲁迅先生更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孤独使他逃避群体。因为在他那个时代里,孤独使他保持清醒的头脑。
所以孤独并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的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然而孤独并非寂寞,寂寞会使你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如今这个快节奏,网络化,物质化的时代中,孤独感更是伴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孤独。
因为孤独每天生活在茫然无措中,除了本应做的事之外,闲暇时间,如无头苍蝇般不知该飞往哪里。
因为孤独想要结交更多的朋友,恨不得把自己满肚子的话倒给别人,而不去考虑是否值得你信任或别人是否乐意去接收你所谓的苦水。
因为孤独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眼光,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会刻意去表现自己。
因为孤独才会想走进喧嚣热闹的场所去满足内心片刻的享受,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力。
因为孤独才会去想太多太多的天马行空的东西,而不去真正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孤独内心才会浮躁,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定力,沉不下心认真的读一读书。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孤独而想要快速的打破僵局走出困局,而这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孤独六讲》中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什么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天,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