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刘润老师的文章,有两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一 、为知识的传递付费
和朋友交流时,我提到了知识付费,并说自己愿意用金钱换取知识。我的意思是换取我未知的知识,知识就放在那里,等待着被获取,只是我们不得其门而入。如何高效的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呢,如何做到需要什么就能够学会什么呢。
知识的供给者有两类人,第一类人把世界的未知变成人类的已知,research。第二类人把人类的已知变成个人的认知,search。
知识从未知到已知,是个“发现”的过程。一旦发现,这个知识就变成了全人类的财富,并不需要个人为此付费。
但是人类的已知并不会自动变成每个人的认知。所以还需要第二类人,把已经被发现的知识,例如勾股定理、牛顿力学定律、经济学需求定律等等,变成你个人的认知,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我们为这个过程而付费。
一下子把付费这个问题分析透彻了,一年来我订阅了得到的几个专栏,不就是在拓展知识的边界吗,我接触到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领路人,他们把知识消化了,通过自己的学识,对读者的心理和习惯的把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对知识付费的这一点认知非常重要:知识付费,不是让免费的东西终于可以收费了,而是让很贵的东西终于可以便宜了。
只有经历过才能够明白,之前哪里想到过会听到北大的讲课呢,还有互动。尤其是当某一期赫然奏效,醍醐灌顶的时候,觉得199元物超所值,还有我们已经被潜移默化,价值未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更是会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大脑里的低劣知识开始抛弃,重新整合成高效的知识,长期价值无穷。
二、读书方式要改变
我沿用传统读书方法,每本书拿来仔细读,这种方法适合《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而不适合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具体原因也说不上来,而刘润老师给说清楚了。
先说自己,我理解事物慢一些,现在还有许多事情理解不了,上学时选择相信书上说的是对的,应对方式当然是死记硬背,本身这种方式没有错,毕业后发现不能全部这样读,就改变方法,也浏览、扫读、跳读过,直到遇到湛庐文化丛书,他们的理念很好,先教人如何选书,再教人如何读书,比如不需要按部就班的每章都读,那是对自己懵懂思路的一种印证和拓展,之前我从未想过还有这么一大片疆域,而我从未去到过,那是思维的疆域。当然,打开思维的门,里面更是五彩缤纷。
后来笑来老师进一步告诉我们如何选书,选择多次再版优秀出版社出版的书,我就买来了好多书,有些读起来很流畅,作者就像在和你聊天,有些读着吃力,作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刘润老师这时现身说法,作为出版了五本畅销书的作者,他说作者写书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先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观点,有了想要传递的知识,然后是逻辑和框架,最后是故事和案例。作者是希望通过有案例支撑的框架,让你最终理解全书的观点,而并非真的去“读”书本中的每个字。
大海潮音狮子吼!
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并不是“读书”。过去因对书籍的过分迷恋而形成的一些习惯和看法,现在反而成为了我们获得知识的障碍。
我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感觉,那是与作者的对话,难得的闲暇时光,但我更多的是为了闲暇,而不是获取知识。一旦想要获取知识的时候,发现原来的方式很不适应,瞬间没了耐心,浑身不自在,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这其中我也有过疑虑,单纯的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能不能就说我已经了解了经济学,我要不要再去读文中提到的原著,如果不去读我会错过什么,会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刘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的观点认为不能学“二手知识”,一定要看原著。罗振宇就此举过一个反例:你要学习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你是应该去看原著呢,还是看初中物理课本?当然应该选初中课本,因为它是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的。我们要学的是其中的知识而不是原著书籍。
及时的纠正了我的认知偏差。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学习知识,要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和载体去高效地获取。
既然是获取知识,哪怕一时不懂,也可以先把结论用起来,尤其是数学结论,不一定非要懂得密码学和非对称算法,才能理解比特币的运行机制。
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之前我认为不太可能,可这是工作中的必备技能,不会就很吃亏。我往往在需要一项技能的时候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入手,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现在才发现自学能力是一项高超技能,尤其是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
而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自学也有规律,发现自己的需求,找出需求背后的知识支撑,找到更好的传递相关知识的人,付费反而是捷径。
读书讲究方法,写作同样如此。我的写作思路是随笔,写到哪里算哪里,往往写着写着思路便来了,还觉得文思如泉涌的感觉很好。
其实,错了。凡事预则立,也适合写作的,先想出自己要表达什么,从逻辑上理一理是否合理,搭建框架,加入一些故事和案例,以支撑结论。写作不是炫技,而是从读者的视角来写。
以上是我的所得,劳动是光荣的,现代社会,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脑力劳动的价值远远超过体力劳动,这就是知识的价值。人类又不能没有体力劳动,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健身,而健身是看得见的,及时反馈的。脑力劳动不然,知识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耐心,相信复利效应,自学能力一定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