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开米色的桌布,摆上插有花的薰衣草瓶,几根竹筷搭在陶瓷器架上,放上青花瓷雕刻的碗筷,呈上充斥房间香味的饭菜,菜汁溢出四周,这是脑补中小清新(zhuangbi)的用餐。正常情况下,家里都是大方(圆)桌,下午6、7点和家人坐下,具有仪式感的晚餐形式就开始了,忙活了一个大白天,终于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一天的收获,共享其乐。
生活需要仪式感,哪怕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都可以变得很有意义。歌曲《从前慢》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仪式感从哪来,从有人参与,一起完成整个繁琐的过程,把快节奏放慢、慢、慢,慢到足够让人品味到其中的温情与暖意,慢到在以后数千数万个日子里依然能够回味起。
<早晨~傍晚>
初升的太阳唤醒新一轮的记忆,温情上升。离家几个月的我,决定要和父母一起好好地准备晚餐,实际上,想要活虾活鱼最好早上赶海时就去市场,价格便宜新鲜。摆摊的小贩早早就占领了山头,不自觉地形成天然的集市,九点钟散场。接壤不息的人群往来不断,砍价的、挑菜的、抱孩子的......傍晚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天上的霞光,在小学课本中出现的火烧云,小小的巷子两旁堆满撒过水的菜,看起来晶莹剔透。猪肉贩开着亮红色的灯光颇有心机,肉色更为红润,让人分辨不出好坏。生活归根到底都是吃食住行,我们总都离不开吃,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离不开与菜贩讨价还价,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构成了一天中的大事情。
<准备晚餐>
说好的暑假好好学厨艺,就真的好好学了几周,我爸做菜那是一等的好,我家很少很少下馆子,因为家里就有一个大厨,免遭地沟油的罪。我笑称我都要把爸爸的独门绝学都给学会了~~
做菜之前,调料那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就像润色剂,把菜的色泽变得更光亮饱满,味道更独到开胃。日常小菜就备些蒜蓉葱姜紫苏,大餐就准备更多了,让食材能更大的发挥其味其香其色。准备晚餐的过程中,我很享受和父母呆在一块,偶尔偷学一番厨艺,瞟一眼如何开火,如何慢炖,如何蒸汤。往往摆在我们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菜羹,我们只管坐在桌前,动动竹筷,大快朵颐一番,却忽略了由原材料一步步制作成成品的过程,应该值得尊重和敬畏,那是从原始人类的一步步进化而来,对事物的标准由最原始直接火烤生吃到生柴火温饱时代,到现在平常人家电磁炉或是煤气炉小炒慢炖蒸品,都能满足吃货们的需求。
<晚餐开始>
记忆中,我们家对晚餐很重视,尽管科学上说,晚餐吃到七分饱就好。土地肥沃,食材品种多样,加之粤菜系琳琅满目,大部分情况下,晚餐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满汉全席饕餮盛宴。无论家人再怎么忙,都会聚在一起晚餐。
初三高三功课繁重,周末学校统一补习,回不了家,父母就把晚餐准备好,放到小储物箱,一路开车送去学校,在学校外边,车上搭起小型饭桌,三个人其乐融融,爸爸说每一次就像野炊一样好玩有趣,我想很久以后,等他们老了,我再把事情讲给他们听,内心温情被点燃。即使再忙,晚餐依旧不误。
有人说,晚餐是伴随着新闻联播开头曲开始的;有人说,晚餐是伴随着最年长的人落座动筷声开始的;还有人说,晚餐是从第一道菜就开始内心的蠢蠢欲动。我们家是从最后一道菜摆台结束便开始了,落座后,将竹筷扫一遍菜肴,对好吃的食物,当然不可错过,连忙多夹几次。在餐桌上,会分享一天发生的有趣的无聊的事情,妈妈特别喜欢分享看到的新闻,偶尔我会让爸爸点评一下我的想法观点,很多作文素材都是从家里饭桌上拾取的呢~~
以前总觉得日子那么长,每天都要吃吃吃,于是漫不经心地对待,到了去外地上学,才觉得陪着家人一起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不管这是一件多么普通平常的事情。就像一席温情丰富的晚餐需要食材辅料做成,更需要与家人一起的仪式感。即使米其林三星的食谱,一个人独自享受,吃进嘴里虽是美味,却有孤独为伴的苦涩。舌尖的滋味抵不上家人陪伴的温情。
生活作为动词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活,至于怎么活,得看个人了,就像化妆,精心打点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为悦己者容,而为悦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