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王阳明的心学追本溯源,关于王阳明的心路发展历程但凡有史料记载一一剖析,事无巨细,内容涉猎哲学,佛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信息量真的好大,好在作者写作手法朴实无华,阅读起来倒也畅快。
说起王阳明,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王阳明创立心学,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唯物学鲜明对立,曾有“岩中花树”的故事广为流传,王阳明指着长在山岩中的花说:“你没看到此花时,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到它,花的颜色一下子便明朗起来,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历史课文中,王阳明玄而又玄的心学是明确的批判对象。
然而,王阳明能够在程朱理学笼罩下的大明朝开宗立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绝不仅仅是“异端邪说”这么简单。尤其是在当代又兴起一股学习王阳明心法的风潮,究其原因,根本就是王阳明这个人无论在明朝还是放在现代来看简直就是标准的“成功人士”的典范:有生之年科举中进士,入仕后官运亨通,遭贬戍后在龙场讲学,弟子云集,而且他文武双全,后来临危受命数次平定叛乱,作为文官又立战功,知天命的年纪病逝,又被追授可以世袭的侯爵。可以说在有生之年已然功成名就,还有开山立派的学说流传千古。这样的成功人士的心法典范怎么可能不被后人追捧!
王阳明主张人的内心本就是一个至善的状态,其实和孟子的性善论是一个道理,它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可以映照万事万物,而各种私欲邪念等一切不好的念头都像灰尘一样,时间久了会蒙住明镜,使自己的心不再是“至善”的状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革除内心杂念,向自己的内心追求天理,恢复内心至真至善的状态。
怎么做到呢,王阳明提出的方法是“静思”,其实和佛家的“打坐”还有现代瑜伽提倡的“冥想”都是差不多,即专心静坐保持心无杂念,让自己在静坐这段时间内什么都不想,去除任何杂念,一旦思绪飘到何处立刻集中回注意力在“无念无想”。有神经科学家专门做过实验不管你的指导信念是什么,只要你长期坚持上述静思一类行为,终有一日你会获得一种神秘体验,有人形容过这种神秘体验的感受:“很快,我就知道这火焰燃烧在我的体内。我感到一种喜悦,一种极大的快乐,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豁然开朗。”这种神秘体验带来的快感远不是日常的感官快乐所能比拟的,一旦体会到就会对自己为之研习的学法坚信不疑,并且生出巨大的道德优越感,对周围的质疑声置若罔闻。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神秘体验应该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状态,只是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王阳明一定获得过这种神秘体验,所以对自己的心学如此的坚定。
通晓阳明心学易,而真的追去阳明心学的“至善”难,相信并坚持下去“一以贯之”就更难了,王阳明自己做到了,在人生几次重大转折上,在事关自己前途命运的大事件中王阳明均表现出了“君子坦荡荡”的磊落气概,令人不由得钦佩。
在现代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看到阳明心学“存天理,灭人欲,天人合一,至善”之列的观点可能会觉得迂腐,可是在王阳明所处的明朝封建制时期几千年来都是价值一元论,孔孟之道的圣贤儒学一直被奉为真理,其他与儒学唱反调的学说一律都是不正确的,非此即彼。在那个时代里,王阳明对于自己依托孔孟儒学发展而来的心学坚定的相信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波谲云诡的政坛中王阳明屡受小人陷害,曾经因得罪宦官还被施廷杖,遭贬黜环境恶劣的龙场。无论怎样,或许是运气,或许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的奇迹,王阳明他最终成功了,他得到功名利禄,也得到那个时代的高人气支持,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在当代仍然受追捧到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王阳明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在乡村讲授他的阳明心学的小先生,那他的心学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广受追捧呢?
现代人追捧阳明心学,不过是想从王阳明身上学一套建功立业的成功心法,可是当你深读阳明心学,就会发现它与成名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只知王阳明开宗立派讲心学,然后知他做官立功受奖,就自然而然的认定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只要我习得了前面的因,那么就定能享用后面的果。殊不知它们这个因果律又是根据什么而存在?
“人,天生就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意义与秩序的追求。换言之,倘若一件事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缺乏秩序的,我们那脆弱的心灵便总会生出许多不安和焦虑。这当然是一种很不舒适的状态,于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事物意义化和秩序化,而在意义化与秩序化的过程中,再荒谬的做法也聊胜于无。”这是本书作者熊逸的原话,人们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的多。
未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内心越彷徨,这种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经典台词:“遵循自己的内心。”可是内心是什么?怎么遵循?遵循了就一定能行吗?恰恰,王阳明给出了答案。阳明心学的宗旨如果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翻译过来大概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如此这般,而王阳明真的做到了,并且他成功了。嘉靖七年,王阳明逝前弟子问有何遗言,王阳明淡淡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倘若王阳明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心学在现在这样开花结果,不知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