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跟一个姐姐聊天,不知怎么的聊到了科比,作为鸡汤党的我立刻便想起了他那句名言“你见过纽约凌晨四点的样子吗?”。
从不早起的我心生向往,长这么大,都还没见过凌晨的天是什么样呢。
她顺口就说了句,“纽约的没见过,曼哈顿的四点倒是天天见,刚跑完步回来抬头看那个时候的微光,真的很美。”
我计算一下跑步十公里的用时,不敢置信,难道你每天早晨都三点起床吗?
是啊,她说,我从毕业进了投行,每天就没睡超过五个小时过。
那年她二十八岁,升职了负责企业股权融资部门的VP,每年读四位数的书,她的日程表一般从早上三点开始,到晚上十点,连结婚怀了宝宝之后依然做空中飞人,在会议室里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听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操各种口音的人对着PPT口若悬河。
我身边正好有个朋友跟她差不多同时怀孕,一知道消息,老公便立刻让她辞了职在家养胎,于是她每天的生活像是文艺片,插插花,看看电视,散散步,然后吃饭睡觉,脸上身上有些新晋妈妈特有的那种甜蜜的发福,虽然胖的眉眼都走了型,却满满都是满足的幸福味道。
我终于还是忍不住有天问她,“你活的这么拼,不累吗?”
累,非常累,她秒回我。可是你呢?你活的不累吗?
夹在职场的倒圆锥里尴尬的不上不下,虚与委蛇察言观色的那些人,不累吗?
背着二十多年的房债,小心翼翼的计算着收入和支出一不小心就赤字的那些人,不累吗?
站在单调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工作,加班没有补助,周末没有双休的工人,不累吗?
人生哪有那么轻松的来过,不过是用这一种辛苦来抵消那一种而已。
我只是很庆幸,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累,和辛苦之后的结果。
她说。
有个小姑娘跟我聊天,她还在上大学,就读的是家人强迫她选的一个冷门专业,爸妈说,她不需要操心工作的事,哪怕考试不及格也没关系,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好,他们已经找好了关系为她安排工作,只要她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去混吃等死。
她的人生像是一场早已经被安排好的戏,只需要像个傀儡一般,按部就班的提提胳膊动动腿,就能度过这一生。
我曾经写过她的故事,另一个小姑娘给我留言,“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像我这样没背景没关系的人,要花多少功夫才能走到她的现在的位置。我现在每天都在辛苦的实习,一分钱都没有,只为了积攒一点经验今后好求职,而她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享受大学生活。”
我无从判别她们谁过的更幸福一点,更幸运一点,只是不禁在想,如果人生可以交换的话,她们是否愿意去做对方呢?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一段著名的台词这样说: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人生总是这么苦么,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alway(总是这样的)”
从来都没有哪一种人生,是不艰难的,这或许是生活唯一公平的一点。
你抱着三块钱一袋的薯片泪流满面时,她端着几千块一杯的红酒暗自饮泣。
你被老板强制加班到深夜,站在街头无助的等着出租车的时候,他在凌晨的办公室里刚刚看完前一百封邮件。
你四处奔波联系实习,脚底磨出大大的水泡疼得掉泪,她瞪着空洞的眼睛望着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不知所措。
你为贫贱夫妻百事哀而辗转反侧,她为悔教夫婿觅封侯而夜夜难眠。
没有哪一种生活,哪一种年龄是不苦的,自由代替管束却带来孤单,责任带来满足又伴随负重,与其说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挣脱,更不如说,是为了可以拥有选择的资格。
这两天在看奇葩大会,有位企业估值上百亿的女CEO讲述自己创业的原因,说,"我之所以开始创业,因为它对我来讲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里,但等不及别人来创造,所以我就自己去做这个世界。”
这或许就是努力的全部意义,不仅仅是从九块九到十九块九,从曼秀雷敦到纪梵希,从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到阳光明媚小公寓的过渡,而是可以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喜欢的工作和公司,选择自己交往的圈子,也选择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像一块石头一般从山头上落下来,那叫惯性,而不是自由。
而努力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摆脱生活的种种惯性,无论它是来自父辈,来自童年,来自人性那懒惰而卑劣的阴暗面,来自积习已久的不良习惯,它赋予我们挑选的权利,又在每一次选择和权衡之间,变成更优秀的人。
你不主动选择生活,便得被生活挑选,你不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只能眼睁睁的被别人左右。
正如那句我在网上看到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赢,那就是,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