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不是家长叮嘱出来的,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很多家长都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多操心就能顺顺利利地长大呢?
从孩子第一天上学开始,“自觉”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家长的叮嘱中。那么,孩子真的懂得什么叫“自觉”吗?当问孩子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不用大人管”“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听话”……这些回答并不错,但都不全面。
也就是说,孩子并不真正懂得“自觉”的含义。事实上,不仅是孩子,就连很多家长也没有认真、全面地考虑过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自觉是好孩子的标志。
既然孩子不懂,那么家长就应该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他:“自觉就是我知道我现在应该干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觉就是行为规范的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尺度。
家长不能仅把自觉的定义限制在学习习惯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呢?
第一、要从“小”做起。
这个“小”指的是“小时候”“小事”。孩子的成长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家长告诉他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他就会自然形成一定的是非标准。这种是非标准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家长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及时纠正坏习惯,随着良好习惯的养成,自觉性就会加强。从“小”做起还要求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今天想起来就做,明天忘了就不做,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慢慢达成。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一提到自觉,家长往往首先想到孩子的学习,而学习上的自觉性大多都是从生活中平移过来的。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那么他在学习中也很难做到集中精力去听好一堂课。在培养生活习惯时,家长要注重严格要求,比如作息时间、劳动习惯、卫生保洁等,这些事情孩子每天都要做,如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今后就会有正确的生活方式。
“一个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
的确,当习惯变成了自觉的行为时,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培养自觉性是需要耐心的。
有些事情孩子一听就懂,并且马上能做到。比如告诉孩子碰到工人电焊时,眼睛不要盯着看,否则会损伤视力。家长说过一遍了,下次即使不提醒,孩子也能自觉做到。这种自觉性好养成。
但有些事情,孩子却不容易做到,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控能力差,需要家长耐心地培养。
在培养自觉性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以表扬为主,就像爬山一样,谁也不可能一步就登上顶峰,但只要前进了一步,就是好成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耐心不等于唠唠叨叨、无休无止。有的时候,同一内容的话反复地说,不仅不会被孩子记住,反而成为一种“精神噪音”。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说话的方式,道理要讲明白,但不必太深,只要有说服力,让孩子心服口服即可。
第四、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这种榜样一方面来源于家长,另一方面来源于同龄伙伴。家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一个随地吐痰的家长,他的孩子也很难做到爱护环境卫生。而同龄伙伴与孩子情况相似,孩子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