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一名4岁女童在饭店内和小朋友玩闹时因为声音大吵到邻桌客人,被邻桌女大学生“脚踹”一事闹的沸沸扬扬,事态的发展因被媒体曝光,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双方当事人的可控范围。
类似的纠纷每天都会发生很多,这件事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事件本身“女大学生脚踹4岁女童”的过激行为外,更发人深思的是许多网友对女大学生极端行为采取的是支持和点赞的态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遇到熊孩子的时候往往是隐忍与无奈,而这位女大学生却以实实在在的举动“教训”了熊孩子,此举之所以受到很多网友推崇,正是因为她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然而,在教训别人家熊孩子的同时,自己是否成为了“成人版熊孩子”呢?
没有人喜欢熊孩子,尤其是别人家的熊孩子。
在我当妈以前,遇到吵闹不堪、大搞破坏的熊孩子,心里也是极其厌恶的。但更多的是对家长不管不顾、不制止的行为感到厌恶。
当妈以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孩子的不受控制、不易管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孩子不妥当的行为,尤其当孩子影响到公共秩序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成长中也总有这么些“你说往东他偏要往西”的叛逆时期,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他人。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和对方大打出手绝不是规避风险、保护孩子、控制局面的上佳之选,反而会适得其反。
带孩子在公共场所用餐时,几个方面我们不妨试试看:
1. 尽可能选择有儿童娱乐设施的餐厅,避免选择氛围安静的餐厅。
2. 随身携带孩子喜欢的书籍、小玩具、图画本等,在等待上菜的时候父母可以陪孩子安静地玩会,减少孩子无聊等待的时间,避免孩子因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而大声喧闹。
3. 孩子实在无法安静地在座位上等待用餐时,与其呵斥、强迫他安静坐好,不如带他到餐厅外走走,等到上菜后再坐到餐椅上。
4. 如果孩子大声吵闹影响到他人,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并对他人抱歉,可将孩子带离餐厅沟通。
每个人都负有维护公共秩序的义务。
当孩子大声喧哗影响到别人的时候,父母的管教是维护公共秩序;受到影响的人以正当的行为,例如与孩子父母沟通请其制止孩子的行为是维护公共秩序;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不在公共媒体谩骂、诋毁当事人,也是维护公共秩序。
正是过激过剩的社会舆论,导致这件事不断发酵,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作为父母、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
熊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熊法,而熊家长往往只有两种:疏于管教或不当管教。
我家小区有个儿童游乐场,时刻充斥着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欢笑声和打闹声。
几乎每天下午仔姥姥都会带仔仔到游乐场玩。
一天下午排队滑滑梯时,前面的小哥哥一直堵在滑梯口,自己不滑,也不让别的小朋友滑,双手张开像老鹰抓小鸡的姿势挡在滑梯前,一只脚抬起做出要踢别的小朋友的样子,嘴里说着:这是我的,不让你们玩。
滑梯前排了4、5个小朋友,一个年龄稍微大点的小朋友上前请小哥哥让弟弟妹妹们玩,可是小哥哥的举动让人吃惊,他张开双腿说:你们从我胯下钻过去我就让你们滑。
眼看着低龄的几个小朋友准备钻胯,在一旁的仔姥姥赶快上前制止这个小男孩的行为,他却抬起拳头一幅要打仔姥姥的样子,嘴里说着:“滚蛋!你是大坏蛋!”这些行为出自一个大约5岁左右的孩子。
仔姥姥回家跟我说这一幕的时候,我震惊、气愤,尽管我明白孩子天性善良,这只是一个5岁小男孩的恶作剧,他也许并不知道这个行为有多糟糕,更不会懂得这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举动。
我第一反应是问仔姥姥他家长知道他的这个行为吗?仔姥姥说孩子妈妈本来在玩手机,另一个孩子妈妈跟她说了后,她当即就把孩子像拎小鸡似的从滑梯上拎下来,当众又打又骂,时不时冒出几个脏字,而孩子则一脸木讷,仿佛早就习惯了眼前的一切。
震惊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从孩子家长的行为上,我立刻明白了孩子举动的根源。
有的家长打着“我爱孩子,我是为他好”的旗号,对孩子任意打骂,丝毫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当然需要管教,但一味的打骂不但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反而容易让孩子形成极端化的个性,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
如果最亲近的人无法给自己最起码的尊重,试问孩子如何培养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的人格?
孩子骂人,是他在家长的谩骂中学会了骂人的词汇;孩子打人,是他从父母的打骂中学到的沟通方式。
有的家会伤人,以行为伤及孩子的皮肉,以语言伤及孩子的心灵。
有人或许会说,那只是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7岁是孩子从对父母的依恋期发展到独立期的过程。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几岁孩子身上就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他们通过最亲近的人——父母了解世界,通过得到父母的期盼、认可形成自身的性格、建立自信心。
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形成既定的道德水准——教养。
教养,在百度中的解释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道德水准。
对于孩子而言,学习行为规范、培养道德水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兼容并蓄,自身并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论好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父母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孩子就不会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父母随地乱扔垃圾,孩子就会把垃圾桶当摆设,形成与父母一样随地乱扔的习惯;父母随意打骂孩子,孩子就容易出现动手打人的暴力倾向。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父母的行为。
父母好的行为带给孩子的是从小独立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行;而坏的行为除了让孩子变成人见人厌的“熊孩子”,更是成为父母自身教养的“照妖镜”。
现实生活中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在孩童时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他在成年后很容易形成伤害他人、报复社会的人格。
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自知冷暖,自有感受,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是一种极端的,不尊重、不合理、不沟通的方式,孩子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是与他人应有的相处方式呢?
“熊孩子”的背后是无数“熊家长”的错误示范,培养孩子良好的教养应从培养自身开始,别让孩子的行为成为父母家庭教养的“照妖镜”。
成为父母,门槛很低,而如何成为好的父母,则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