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
选择居住地,是人类的首要问题。人生存,首先要选择有水的地方,否则难以生存。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南方各民族,逐江河而居。侗族人也正是这种南方人的居住特点:逐江河而居
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沿着寨子大路进去,两边的木屋与苗寨并无太大的区别,不过当你走到大路中心地带,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座形似宝塔的建筑,立马将整个画面的焦点集中于此,这种特别的建筑正是侗寨的标志:鼓楼。这个远处看起来像一座黑白色宝塔的家伙,走进了才发现并不是如此:全部是木质结构,下面由四根大杉木支撑,直通塔顶,周围还有若干木柱共同搭起,鼓楼每一层之间都有空隙,下宽上窄,最奇妙的是在每一层塔面上都画着五颜六色的画儿,而且细看每一层的画还都不同,有动物,有人,有花草,看的人啧啧称奇,在每一层的边缘都会有弯曲上翘的似塔尖一般的收尾,最上一层会和其他层面间隔更大一些,高耸的塔尖在夕阳的印衬下分外显眼。
鼓楼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五座鼓楼风格不同,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有7层、9层、11层,最高的13层。共同特点是都用一抱粗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有16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楼顶。不落地的一根古杉为冲天柱,旁边是4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围是12根略小的副柱。据说,鼓楼的冲天柱代表年,4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12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仁团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
义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8米,占地81.6平方米。
礼团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3.1米,占在70.3平方米。
智团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14.9米,占在77.3平方米。
信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
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八、祭祀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踩堂祭萨。
鼓楼的下半部分,是中空的,类似于一个微型小广场,是侗族百姓休闲的场所,不管是村里老人聊天还是年轻人幽会,亦或是接人待客,遮阳又挡雨,真是绝佳的地方。夜色,鼓楼下一场宴会正在举行。。。
从广场出来,发现“鼓楼们”都亮了起来,原来村民已经在这些“宝塔”上安装了灯光,金黄色的光芒在黑夜里格外显眼,河水将这迷人的夜色倒映了下来,煞是好看
风雨桥是侗族标志性的建筑,以前在书上看到这种建筑时候,目瞪口呆的充满了崇敬。现在实地看到后,有了更多的崇敬。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木建筑的两个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颐和园的长廊,大约是借鉴了风雨桥的建筑形式。现代人做的鼓楼和风雨桥外形确实很好看,但是用水泥钢筋制做的,只是好看而已。
BY等待莱特2013
让我喜爱侗族的建筑的,莫过于侗族那形状优美,自然耐用的木楼。侗族的木楼用上好的杉木做成,一般是三层,据说一个木楼能保存居住上百年历史。木楼冬暖夏凉,亲切自然。据说建一个木楼需要好几大万元,而在当地建造同样形状的水泥结构的房子需要二十多万。由于木楼隔音差,走路时候声音较大,所以有些侗族人将大的结构用水泥制作,而墙壁和屋顶仍然用木板制作,可谓两全。
明天继续带大家一起游玩肇兴侗寨,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