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这个词,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从2016年初开始到现在,用户的态度从最初的抗拒、厌恶,到慢慢默认、接受、认同。
互联网将庞杂的知识推到大众面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学习,讲究全面、深入,从理论到实践有着较远的距离;与此相比,某些特定领域,给出简单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学习,似乎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更受欢迎。
尤其是,随着手工、美妆、育儿等各种知识门类的兴起,专家的定义也在改变,越来越多垂直领域也纷纷出现KOL。而付费,则意味着内容供给者对购买者的承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筛选靠谱信息的有效机制。
互联网也在改写知识本身的定义、边界与形态。「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李天田曾表示,「得到」希望在知识付费产品里做两种知识——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前者对标的是传统出版业,后者则瞄准信息浪潮中来不及成书的“知识”,做到第一时间同步给用户。
“高频、日更、小额、碎片”,已成为时间单位里,最高浓度知识配方的共性。
KOL 踏入「内容付费」领域
知识付费领域还有许多类似吴声、吴晓波、Keso等内容、行业领域的KOL(还有半路退出的 papi酱),而原有的社交平台也纷纷新增知识付费版块,各种可以内容变现的平台崛起,如知乎 Live、微博问答、插座学院、馒头商学院、千聊、分答、悟空问答、喜马拉雅 FM等等。
包括近日,微信公众号的头部大号之一“咪蒙”也宣布正式与喜马拉雅 FM合作,推出课程《咪蒙教你月薪5万》,课程上线后31分钟,就售出整整10000份。
但你可能发现了,刚刚举了这么多知识付费的平台例子,微信并没有参与其中。就连在公众号起家的“咪蒙”也是与喜马拉雅 FM 合作。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容流量平台之一,微信既不参与内容生产,也不参与内容分发,就像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小程序是否能实现知识付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内容生产这个环节。根据微信今年7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
微信拥有如此天然的流量优势,公众号的内容量也只多不少,小程序的出现更是赋予了公众号变现的能力。
乍一看,知识付费在微信体系内得到闭环并不是大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公众号通过小程序电商的方式变现,但小程序在知识付费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和声音。
就连在小程序的《代码审核指引》>小程序未通过审核会涉及的类型中,都明确指出包含「游戏、虚拟支付」两大类。
据此前36氪消息,这是一种师承苹果 App Store 的设置,在苹果 iOS 系统下,App 内各类虚拟数字产品,比如电子书、在线音乐、充值类虚拟货币、游戏直播中道具、会员类产品、微信表情等都需要走 IAP (in-App Purchase 应用内购买)渠道,开发者收入的 30% 会直接被苹果抽走,微信显然效仿了苹果这套生态法则,将小程序内的虚拟产品服务进行了区分。
当然,在外界看来,小程序之所以不开放虚拟物品购买功能也是因为微信受限于 App Store 这套内购系统,在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就勒令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走内购渠道,而不是微信自己的支付系统,微信为此在 iOS 端下架了赞赏模块。自己的功能模块尚且如此,微信体系下的小程序就更不能造次了。
而在今年10月左右,微信却也悄悄为部分小程序开放了虚拟物品购买的功能。
小睡眠、十点读书、知乎live 等微信小程序已经上线了内购
如果小程序虚拟商品内购最终全面开放,那么此前变现无门的小程序生态将会迎来巨变。
小程序的优点是可以在微信聊天体系内攫取大量流量,而痛点在于人们用完即走,流量无从转化,引入虚拟商品的付费内购无疑会缩短流量转化的路径,尽管长远的流量依然没有一个稳定的保证,但是达成现实现刻的交易已经足以支撑起一个很好的流水。
知识付费玩家将以品控决胜负
如果小程序正式开放虚拟物品购买功能,从流量上看是十分可观的,但从内容角度出发,目前的真正优质媒体、自媒体仍然有限,所产生的、可供流通的优质内容自然也有限。
而所谓的「优质内容」也是不同文化层面的用户主观的界定。传统媒体入驻新型平台后,自然也需要流量,但传统媒体数量有限、定位局限,不可能满足用户消费自己碎片化时间的海量需求。
自媒体数量庞大,但内容生产能力参差不齐,大多从情感、鸡汤、八卦、猎奇等维度去触碰用户痛点,从而带来流量。无论是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还是快手,核心流量都围绕这几个领域的内容范畴。
而微信在内容把控方面一直持严肃、严谨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公众号内容还是小程序内容都同等对待。
若可以在小程序里实现虚拟物品购买,那届时的知识付费玩家,将以品控决胜负,只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才能在几千万的内容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这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与激励。
让我们静候小程序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