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苑谷”
“禅”是人类锻炼思维生发智慧的生活方式。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禅,通“蝉”,万变而不离其宗,如蝉(蚕)与蛹,鸡与蛋,因缘使然,轮回变化,无有先后,无有始终,不同时空,不同体态,终是其宗。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苑”字义是学术、文艺荟萃。文、艺、学。而这苑刚好结合到我们的研学上来。是讨论学术,研究桑蚕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启迪孩子智慧的圣地,在古代有最高学府称之为“翰苑”,翰林院的别称,翰林院是唐朝开始设立,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而我们的苑,也有如此之大志,真正成为一个交流、学习、精进之地。
“谷”:从水半见,出於口。泉出通川为谷,两山闲流水之道也。"谷"在汉字中是一个单字,具有一词多义,大致可理解为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山谷,在很多武侠小说中,很多高人都是在谷中修炼,最后出来是武功盖世,而我们命名为谷也是修炼,沉淀,属静,今天的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本质,功利化严重,拘于形式严重,没有真正符合教育之道,而蚕苑谷,遵从教育返璞归真之道,真正让每个来到蚕苑谷的孩子,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回归天性,在这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作为蚕苑谷人,更是以“身教、言传”为遵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理念,沉淀、沉静下来做教育,福慧每个来到蚕苑谷的孩子,种下善的种子,在祖国的大地生根发芽。而谷另外一层意思是“粮食”,在这有爱惜粮食,爱惜粮食为俭,俭以养德,所以这粮食更是精神粮食,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的粮食、是教育的粮食。敬畏先祖的精神,爱惜这来之不易的净土—蚕苑谷。
《论禅苑修学之道》
禅苑谷,处静,返璞归真,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圣地。有苑即无苑,有谷即无谷,有苑,为学,无苑,为和谐,自然为师学。有谷,求外静,无谷,和谐自然处静,通,处处皆无边际之学,大至无外,小至无内,无需禅苑拜学、求学矣,皆处处禅苑。
生命在于时时觉悟
紫旭
2019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