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7、8月份的国产片保护期,9月的影院就迎来了一炮炸弹。
我是下午去看诺兰的《敦刻尔克》。说实话,关于各大影评家所说的海陆空三线时空不同模式(沙滩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当时看的时候一脸懵逼,事后搜各大神的评论回想不禁感慨:哇,没看出来,好蠢。但就做回事后诸葛亮吧。这样的影片叙述方式,会让我想到文学小说中的多人物角度叙述方式,比如昆德拉的《玩笑》和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只是电影是导演通过镜头来讲述,而小说是靠写作者的笔头来讲述。对我这个反应慢的人来说,前者更烧脑啊==
鉴于已有各大神为《敦刻尔克》写分析,我就不插手了。这里,主要就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该历史事件前后的人生轨迹,稍微为大家勾勒出法国当时的状况。
空军飞行员
在看到广阔无垠的海面上,随着气流、火药和云层不断颠簸的机身里的飞行员时,估计整个影院中就只有我想到了他,圣埃克苏佩里。一位终生都酷爱飞行的法国作家。
作为作家,他的《人的大地》就写于这次欧洲战云密布的前期(出版日期为1939年2月16日)。
作为濒临亡国之徒的法国飞行员,在1940年6月23日法贝当政府签订屈辱性的停战协定后(英法与德对战时,法国是大败的),他正要流亡到美国。
所以,对于敦刻尔克撤退时间:1940年5月27日,作为战败国的空中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就和他的法国一起参与了这段人类悲壮史。
何为史诗片? 敦刻尔克讲述了怎样的绝望与失败?
整部片下来,人物之间都没什么对话。是啊,在仓促的时间下,在紧急的生命关头,大家都急着想逃亡德军的轰炸和包围,谁还有闲情想着聊家长里短。
我一直好奇,什么样的片子才可被叫做史诗片。就拿本片看,为何缺少了人物台词和高潮迭起的历史故事桥段,该片仍被评为史诗片?因其紧张而迷幻的配乐,带人想象陷入战争中?因海陆空三大自然景观的震撼景观,让人觉察到自身在天地间的渺小?还是因本片身后就有个真实而伟大历史奇迹作支撑?
说到史诗,我总想到悲壮这个词。古希腊文学至少有两大宝:史诗和悲剧。
【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绝不在情绪的净化,而在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亚里士多德】
诺兰在接受采访时说:即使敦刻尔克是个失败,我认为敦刻尔克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故事,有40万人被困在海滩,他们能看到家,但却无法抵达,它不是一部战争片,它讲的是“生存”......即使敦刻尔克是一场失败,一次逃亡、一次撤退,但是二战最终的胜利却孕育在这次失败之中。
关于敦刻尔克的当时矛盾就在于,这里有40万人被德军包围,他们都想活,可计划里只有3到4万人才可被救出。
还记得影片中有个法国人侥幸与一群英国人一起等待被救援,可糟糕的是,当时舰船漏水了。大家担心船载重量会导致船立刻下沉,这时,一个英国人揪住那个一直没发言的法国人不放, 认为他应该下船,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一群英国人的生存。
在生存面前,为何这个法国人应当把生存权利让给英国人?只因法国当时要沦为亡国,而英国实力还尚存吗?
除了丘吉尔的演说
我们知道影片最后的最大人性亮点便是报纸上刊登的丘吉尔的演说。抛开大撤退事件,在整个二战中,还得提到圣埃克苏佩里发挥的作用。1942年,在整个法国都为战败而黯然失色时,在西方知识界,尤其美国知识界,都在等待法国作家挺身而出表明自己的看法时,无论纪德、阿拉贡、艾吕雅、马尔罗、杜加在当时对于德国纳粹都是保持沉默的。
圣埃克苏佩里是第一个公开表示反对纳粹主义,并著《空军飞行员》一书,以亲身经历说明受屈辱的法国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面貌。本书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普通,追溯纳粹兴起、法国沦亡的深远原因。根本问题是西方近代文明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
他强调,不能以失败判断法国人,要以肯于牺牲判断法国人。法国只是一时失败了,只要敢于牺牲,恢复大写的人先于人的文明传统,他们心中埋藏的胜利种子总有一天会抽枝发芽。
美国一家杂志评论说:“这本书与丘吉尔的演说,是民主国家迄今为止对希特勒《我的奋斗》作出的最好的回答。
【失败只会让意志坚硬的人越发坚强。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总是在为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争斗着,在意那些表面上的输赢。人,常常如此轻易地就被那些表面的失败所牵绊住,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夜间飞行】
【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不后悔。我认真地玩了这场游戏,虽然最后我输了。这种失败本身,是属于这工作的一部分的。无论结果如何,大海上的清风,我是呼吸过了。——《人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