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为自己省力方面,真的可以说孜孜不倦。就为了更快更舒适的移动这件事而言,从最早用骑马来代步,到后来马车的发明,随后第一辆蒸汽火车问世,随后的汽车,飞机,现在的火箭,还有仍在想象并已经在电影中或者科幻小说中出现过的宇宙飞船。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个让人类越来越省力的过程。自从电力、计算机、CPU的发明,人类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玩具”。那些枯燥的反复重复的代码,竟然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多的便捷。便捷的效果又不断触发更多的科学家去研究和发现更完美的代码。于是,智能时代便自然地被搬上了舞台。
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并不陌生。无论是机器人不满被人类“奴役”,反抗并想取代人类统治世界而引发的机器大战;还是一个有类似于人类大脑意识的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恋爱故事,这些关于机器人的电影以及科幻小说已经填补了科学仍未实现的空白。电影亦或者书籍都用了一种“拟人”的方式来刻画机器人的形象。而这个“拟人”就是被本书的作者开篇强调的:通过了解人类的大脑,才能写出更智能的代码。而人类的大脑,便被作者定义为“真智能”。
人类大脑有一层如核桃般的灰色褶皱包裹着大脑,科学家将它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只有哺乳动物才有。科学发现,人类的大脑皮层是所有哺乳动物里面面积最大的(人类的大脑皮层完全展开大概餐巾那么大)。这也可能导致人类比其他动物聪明的原因。而这本书很大篇幅就是在假设和理论并存,演算出大脑皮层是如何工作,使我们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的。
为什么我们可以很自然接住抛过来的球?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听到一首熟悉的旋律时说出它的名字甚至唱出接下来的部分?为什么我们面前并没有河马,却能想象出它的样子?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再正常不过的动作,对于计算机而言可并非如此--为了实现简单的接球代码,计算机需要获取抛球的初始位置,空气的阻力,球的大小等数据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数学公式,算出抛物线轨迹,然后通过轨迹再时时计算手臂需要抬高的高度、角度和时间(这只是简单的框架,实际程序肯定比这些考虑更多东西,运用更多的假设。)。可能你会说,这是因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记忆,所以可以轻而易举实现接住球,唱出歌的后半部分,想象出河马的形状。那么大脑中的记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假设--大脑皮层有预测功能。打个比方,我们听到了某个旋律,就会使得大脑皮层连接听觉部分的神经产生兴奋。这部分兴奋通过神经元向更高级区域传递(有点类似于集团内部,底层员工得到消息向上级汇报)。当大脑的高级区域(可以理解为大脑的国王,统治着整个信息)在接受到从下面传来的指令时,会根据大脑库里已有的模式(就是我们说的记忆)进行匹配。高级区域搜索到这段旋律与某段模式能够匹配,则会通知下层区域,“这首歌叫做XX名字,并且后面的旋律将是XX。”如果这段旋律与任何模式都无法匹配,大脑皮层将会将这个刺激加以记忆,组合成新的模式。而这便是学习的过程。大脑的匹配和计算机的匹配不是同一个概念。计算机的匹配追寻的是刻板的,没有一个字符错误的匹配。而人脑的匹配是模糊式的匹配。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口型以及表情,预测到对方的“请寄给我__”后面的词语将是“酱油”,而不是“手帕”。这就是人脑高层神经区域在收集到从各个感官传递上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匹配做出相应的预测(用现代词汇来说,就是“脑补”)。大脑有时候也会很任性,更容易对其所感兴趣的话题产生兴奋。所以也会出现大脑预测出的信息和实际输入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男孩经常对胡思乱想的女朋友解释:“你怎么会这么想呢?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啊。”
从宏观的文学角度来说:人类大脑可以不断地变化并自我调整,每时每刻,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会和大脑内部已有的信息匹配。当遇到没有见过的事物和信息时,大脑就会学习并记忆。所以作者说,“创造力就是将过去曾经体验过的模式与未来生活将要认识的模式彼此糅合、匹配。”
科学不如文字那般优美,却也有属于它的神秘。关于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未解之谜。那么这本书对于并不是励志研究人工智能的我们来说,意义为何呢?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更加的深刻的了解到重复练习和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训练大脑,要知道看科学性质的读物确实需要费很多脑细胞。)
如果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重复类推已有知识的产物,那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技能和才智,甚至是创造力。
参考文献 《智能时代》
本篇读书笔记废话篇幅较长,且因科学描述也增加了不少枯燥性。如果您不小心点进来,耽误了您宝贵的时间,请相信此乃无心之举。只因对科学知之甚少,欲描述清楚明了,达到文章简要通俗,竟如此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