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扬蹄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晴
“没有依赖,就没有失去依赖的恐惧;
没有在乎,就没有因在乎而得不到的失落”
一分依赖,一分恐惧;一分在乎,一分失落
处在大千世界中,每天的吃穿住行,面对的工作、人情、房租水电、柴米油盐,睁眼想钱、闭眼思利。整天不知道吃什么,搭公交怕上班迟到,随口说的一句话担心同事和上司会怎么看待…我们怎么可能做到不依赖、不恐惧、不在乎、不失落?心安从何而来?
其实做不到心安才是正常的,因为人都自带焦虑和担忧本性,这是生命的积累。
如果从“人类进化史”来看,人是从猿进化过来的。怕黑、怕火、怕猛兽、怕自然灾害,这是天性,因为它们都隐藏着危险,甚至有时候会导致我们丧命。从优胜劣汰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害怕和焦虑衍生出小心谨慎、怀揣不安的态度才导致猿成功演变成我们现在的人,也就是说:人是自带恐惧的基因的,它就跟细菌一样常见,生活在我们体内。你的不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要去认识它、了解它、接纳它的存在。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我们,饿了点外卖、房间脏乱请阿姨打扫、装修有防盗网、治安问题找保安,买买买后也会有快递送到家门口。生存早已不成问题,但仍没有安全感。说刷手机刷的是无聊,打游戏打的是寂寞,聊天逛街吃饭都会相对无言、浮于表面。这是为什么?
《坛经》写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为什么这颗清净且能生万法的心会失去独立?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丢了,所以要向外寻找。可生命的本质应该是向内寻求力量的,这才是获得心安的方法。
有一位书友是高校的导师,他说他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才突然明白,人要为自己而活。因为小时候家境不是特别好,所以特别刻苦努力,读书很厉害,为人也不差,把自己能做好的事都做到极致,近乎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哥哥,承担了太多太多生活重担,感觉自己是为了父母活、妻子活、子女活、兄弟姐妹们活,唯独丢失了自己,让自己陷入压力和焦虑中。
直到前两个月,父亲病重,母亲消瘦,女儿考研,妹妹的房产纠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也将近极限。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心安?顿时感觉自己赚再多的钱也难买父母的健康,女儿的学业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感觉生命的前半段就如过往云烟,那些极致的努力也付诸东流,深深的无力感。
在意识到自己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时,他告诉自己要放下,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有些事情不能强求,临海别墅、深山豪宅还有那些名车,终抵不过内心平静富足,家人的平安喜乐。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清净、觉悟的本性。只要找到它、认识它,就能明心见性。
也正如俗语所说,若计划赶不上变化,则以不变应万变。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会不由自主地无所适从,在等待的过程中坐立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想起《一个人的好天气》吟子和老婆婆的对话。
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
老婆婆:“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
是呀,世界只有一个。我的状态、我的想法直接影响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环境是改变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心态的变化。接纳自己处于新环境的事实,再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在新的环境中不知所措的原因,自然也更容易消除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大事件”砸到我的头上,也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比如突然要做一个Presentation,或者是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甚至是和素未谋面朋友见面吃饭…
我的害怕得连自己都能清楚感知到,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急,不要慌,别想太多,慢慢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先小再大,先易后难,一点点理清现状,一点点着手处理事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技能。
我们常说,“我想静一静”,但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静不下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贪著太多,欲望太多。
《心经》开篇为“观自在菩萨”,这个“观”正是修行要领之一。
当我们带着观照审视内心,看清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进而看清念头的来龙去脉,它就会慢慢平息下来,从波涛起伏回归平静。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还未到来。
你在焦虑什么?
不如安住当下。
记:勿忘心安。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书友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应会更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如有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安心的困惑》济群法师演讲稿(节选)
参考资料:2017.11.12杏林读书会上书友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