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获得成长的连续性,学习必然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读书,也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其中,我认为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说到我的读书习惯,大概得追溯到我童年时期,那时的我有六七岁。我的第一本书是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给我的,具体的书名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一个饲养员和猴子之间的故事。那个年龄我还没上一年级,几乎不识字的,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对故事情节的渴望,看着图画连猜带想,如饥似渴的一头扎入书的海洋,从此便爱上了读书。再大一些的时候,我在表妹家深深爱上了格林童话,每次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靠在床边拿出一本格林童话,走进美好的童话世界中,让它们伴我入眠……等我到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读者,每个月心心念盼着拿到读者,这个习惯雷打不动,陪伴我走过大学,走进工作,一直到现在。在这些年中陆续喜欢过一些作者的作品:张爱玲、三毛、琼瑶。还看过一些名著《简爱》、《呼啸山庄》、《红楼梦》、《家书》等等。我看过的书种类不算很多,最多的莫过于《读者》了,但是我从来没停止过读书。近一两年,纸质书读的比较少,有《和时间做朋友》、《跃迁》,现在主要在得到上学习,订阅了几个自己喜欢的专栏,特别是万维钢和武志红老师的专栏对我的影响和帮助特别大。最近还看了一篇文章对我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下面就谈谈我最近的读书体会。
前几天我看了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最近想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格局。上大学很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格局。 格局不大,人就走不远。就算我们现在已经步入工作,我们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我们的格局是否足够大,才是值得深思的和反观的问题。甚至是,我们是否想过格局这件事情?问问自己读书后是否学以致用,有没有走了太多弯路却在盲目抱怨。
武志红老师的专栏在教我们勇敢的做自己,自己的成长进步,你生命中的那些问题,你是否可以直面?你是否用心的对待自己,特别是这周讲的觉知。觉知就是光,而没有被觉知之物,就是藏在黑暗中。一旦有觉知之光照了进来,黑暗不仅无所遁形,而且黑暗中的动力,还可以变成光明之物。关于觉知,任何我们觉得有点不对劲的事,背后必有原因。学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就可以锻炼自己的觉知,不断去认识自己各种不对劲的事物背后的原因。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给我们一个虽然不怎么美好,但是却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主角,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甚至也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的。世界不在乎你的命运,而且没有义务让你理解。它告诉我们真实世界没有主题。好人和坏人,好的主义和坏的主义,这些划分常常站不住脚。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件事,你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真实世界没有完美结局。真实世界总是不尽人意,永远都有各种无奈,永远都是矛盾。这意味着人生并没有先天设定的意义。活在当下还是着眼未来,献身工作还是回归家庭,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是有一点,真实世界比任何故事都好:它充满惊奇的刺激。因为这一点,也许你可以把“体验真实世界”当成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