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端午节了,在众多人的回忆中端午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吃粽子,乃至很多人把端午节戏称为粽子节。至于喝雄黄酒,手上绑五彩线辟邪似乎远离人们的视线了,也几乎看不到这些习俗的存在。偶尔在农贸市场或者是马路边上还可以看到在端午节期间买菖蒲和艾叶的,售价几块钱一套。还真有不少人买菜回家或下班回家时顺便买上一套,挂在自家的门上以示端午节的到来。这些菖蒲和艾叶在农村可谓是寻常之物,如今竟然也成了商品,不得不佩服当今人们的商业头脑,我们小时候哪曾想过这些野草可以换钱?也可能当时这些东西太普遍,如今也已经变得稀有,故而也有买卖市场了。
但是对于粽子,虽然如今不像以往,只有到了端午节才能看到农村人家开始裹粽子。上海农村一般都把包粽子称之为裹粽子,或许裹字更加形象。因为那时一般都用芦苇叶子来裹粽子,只有到了这个季节芦苇叶子的宽度才能满足裹粽子的要求。那也要通过三张以上的芦苇叶子拼接才能裹出比较大的粽子。如果再早的话,芦苇叶子太过细小,粽子裹起来太费劲。平日里要吃到粽子还真的不太容易。所以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总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头戴草帽,挎着花布袋在河岸边摘芦苇叶子,也时常有某某妇女因为摘芦苇叶子而掉到河里的坊间新闻。但是摘这些芦苇叶子当时主要就是为了满足自家裹粽子的需要。但现在的农民也有商业头脑,往往多摘些芦苇叶子到市场上去卖。住在城镇上的人们每到这个季节也喜欢在家里自己动手裹一下粽子,可苦于城市里没有芦苇,有这个芦苇叶子卖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心里。自家裹的粽子总是充满着浓浓的情义,不管味道如何,总感觉比外面卖的好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裹的裹,煮的煮,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其实现在平时也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五芳斋的粽子是鼎鼎大名。每次去古镇游玩,也都可以看到粽子的身影。但是到了端午节似乎更加喜欢,好像到了端午节不吃粽子就是没有过节的感觉。中国人对于节日往往从饮食上就可以看出来。而且现在裹粽子的粽叶不一定就是芦苇叶子,最常见的诸如五芳斋粽子的粽叶就不是芦苇叶子,而是箬叶,比芦苇叶子宽大很多,包裹起来也比芦苇叶子省力很多,按照网上视频的说法只要七步就可以。包裹时只要两片箬叶毛面相贴,完成漏斗状,装入准备好的糯米以及馅料,包裹扎紧就可以上锅煮熟即可。而且现在集市里都有现成的新鲜的或者是密封干燥的箬叶有卖,裹粽子也确实方便很多。但还是只有到了这个季节才有销量,平日里来买箬叶的还真不多。
慢慢的端午节似乎就成了吃粽子的节日,单位部门也喜欢以粽子为媒介组织各种活动来传达端午节的信息。今年学校也不例外,中午竟然组织学校女教工进行裹粽子比赛!竟然堂而皇之的鄙视男教工,似乎做家务,做点心都是女人们干的活。组织者还说,你们男人多舒服,只会坐享其成,会吃就好了,着实被人鄙视一把。最后我们学院的娘子军们还真的不负众望,手脚最麻利,获得神风闪电奖。有老师即兴口占一绝:
粽香情深过端午,
神风闪电箬叶飞。
遥寄汨罗江畔去,
迎来屈子白衣归。
其实上海男人做家务活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出名的,裹粽子这种小事会的也不少,就这样把男士拒之门外,有点不厚道。看着轰轰烈烈的场面,一色全是娘子军,而真正的大厨却是男士,滑稽之极。作为来自农村的我来说,只能旁观而不能上场大显身手,总感觉有点遗憾。
当年南方农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小时候都有包裹泥土粽子的经历。当然裹粽子的粽叶不会是芦苇叶子,那个太奢侈。一般就用马路两边的一种植物,似乎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它的叶子比较宽大厚实,我也不明白既然它的叶子宽大厚实很多,但为啥不用它来裹粽子。在农村我们都叫它“客芦头”或者更加形象“踏马路”。一群小孩坐在马路边,当然那时我们眼中的马路其实就是穿梭在乡间的石子路,比田野里的田埂宽大很多,上面都铺有石子或者是钢渣,下雨天也不会泥泞不堪。当然,和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不能相比,更何况现在的柏油马路两边哪来的“客芦头”?把它的叶子摘下,挽成漏斗状,放入泥土,包裹起来,还着实有模有样的。再用路边的杂草的筋扎紧,烂泥粽子就这样做好了。样子各式各样,但不管怎么说,会裹粽子了。在裹的过程中也知道了为啥农村不用它来裹粽子,它的叶片太过肥大,叶片不像芦苇叶子或者箬叶那样有弹性,硬梆梆的,裹出来的粽子样子实在不怎么好看。不知道如果煮出来是不是也有芦苇叶或者箬叶的清香味?没有尝试过,也不敢啊。但不管怎样,会包了就行。
因为在农村当时的人们眼中,其他的点心诸如塌饼、馒头、馄饨等都是比较好上手。唯独粽子包裹起来确实有难度,所以在家里真正会裹粽子的还真不多。每逢端午节,都是家里几个特定的人是裹粽子的主角,我们小屁孩哪里有上手的机会。我们只是负责用剪刀把粽子包扎的稻草修成各种记号,用来表示粽子里包裹的是什么馅料。诸如全剪的是赤豆的,留一根长稻杆的是肉粽,留下一条长芦苇叶的是马兰头粽子等等。至于小孩子包粽子那就别想,只能在田野里裹裹烂泥粽子过瘾。在初夏的蓝天白云下,石子路旁的客芦头边,几个小屁孩在那里勤勤恳恳的裹着烂泥粽子,包好后提溜着粽子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回家,虽然回家还没准遭致父母的一顿说道,但还颇有点诗情画意的感觉。
当然,每到端午节,就不会不提及屈原的光辉形象,似乎端午节就是由屈原投汨罗江而来的。其实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早就有了,只是正好屈子在这一天投江罢了。但赛龙舟没准是因为屈子投江广大渔民乘船想打捞屈子尸身而慢慢演化为赛龙舟的习俗吧。其实端午节投江何止屈原一人,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都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在古人的眼里,端午节可不是什么好的节日,五月初五是毒日,农历五月还被称之为毒月。
在端午节,本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现在坊间都称之为粽子节,似乎和中华美食的关系更加紧密,也着实幽默了古人一把。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丁酉年 端午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