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自己上学时代是怎样背诵语文课文的,只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语文成绩从小到大都是一马平川,没有惊喜,也不会不及格。但对小学时学的“自然”这一科,却记忆犹新,教我们“自然”的老师,是位高高瘦瘦、满头白发的老教师,课下我们都喊他——李老头。李老师每次给我们上自然课,都要先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上四五道填空题,然后我们很快从书上找到画出来,读上几遍,这样全班同学差不多课上就都背会了,每节课都很轻松,每次考试都能考出很好的成绩,所以我们都喜欢上李老师的课。由此,可以看出“填空题”可以很好得帮助我们记忆背诵。
最近在读韩兴娥老师写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下),在韩老师的教学中也大量的用到了“填空题”,由此我想到了在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把“填空题”合理应用于语文课堂之上,为高效课堂添光增彩?
我们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大量诵读经典。不管是诵读还是积累都离不了背诵,而填空题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取书中语言的精华。
填空题的形式可分为:口头填空题和书面填空题(黑板上、大屏幕上或是自学材料上)。填空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记诵语言是重中之重,还有一部分填空题字数较少,主要来自故事、寓言、神话故事,或励志故事。这部分填空题要在原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达到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一个道理的目的。
人都贪图安逸,包括孩子,所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懒惰。在课文学习中孩子们都会遇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的要求,于是种种懒惰之态纷纷呈现:有的学生不去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背诵值得背诵的句段上,而是哪句简单就背哪句;也有的学生懒得去课文中找“值得背诵”的段落,要么背背第一自然段,要么背背最后一自然段;也有欣赏水平差的学生找不出最好的句段。如果我们给学生出填空题(自学材料)背诵,要求,全班学生都必须诵读文中表现力最强的句段。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背诵填空题的速度也比背诵句段的速度快很多,在背诵过程中学生还能连蒙带猜地理解所填的词语。
如:______过一座小丘,_____过一道山谷。蝴蝶______着跳舞,松鼠_____着脚步;小树_____着绿叶,绿叶_____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_____着鸟声……
翻过一座小丘,穿过一道山谷。蝴蝶追着跳舞,松鼠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句中平平常常的动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得精妙极了,这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对低年级小孩子来讲,他们也不愿长时间听老师分析,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一分析就行。
我真希望,烟囱里____出来的,不是____的黑烟,而是____的云彩。我真希望,烟囱里____出来的,不是____的粉尘,而是____的泉水。
我真希望,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飘”与“喷”,“浓浓”与“轻盈洁白”,“灰灰”与“清澈晶莹”,“浓浓”与“灰灰”,“轻盈洁白”与“清澈晶莹”的对比运用精确至极,这些精妙之处,如果老师通过语言分析会非常烦琐,非把学生分析得睡着了不可。而孩子看着填空题边做动作边背诵是多么有趣、有效的学习方法。
科学童话的填空题也可以从大段的文字中提炼出来,答案都在文章中,学生只要读懂了文章,不用“寻找”就能自然而然地填上。
寓言、民间故事类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文章中一般能找到原文:
如:这个愚蠢的妻子对旧裤子全盘照搬,结果弄巧成拙。略加改动就是这个故事要提示的道理:对事物全盘照搬,结果_______,自己害自己。
当然,准备、整理这些填空题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对优美的句段、有一定难度的文字,老师改编成大字,制成课件,在上课时通过屏幕集体学习,在诵读过程中帮助学生的理解、背诵、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