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打来电话, 一起商量回老家给爷爷上坟的时间。我们在同一个城市,离老家也不算远,坐公车差不多两个小时。但是我们却很少回去。除非各种节日,或者家里有事情。有时候会突然的特别想家,想妈妈,我和妹妹就约在一起回去看看,尽管多数时候每次只是住一个晚上。
我的故乡是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每家每户基本都已出海打鱼为生。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家院子里都插着一根长长的大竹杆,竹竿顶头绑着一条鲜艳的小红旗,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这是一种习俗,为了向海龙王祈求出海渔民平安顺利,满载而归。起风的时候,从远处的坡上看整个村子,一片红旗飘飘 很是壮观。
小时候的故乡,是北方山东典型的农村样貌,一般都是泥胚垒砌的四间屋子,盖上瓦片,带个院子,一家几代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小时候觉得故乡很大,小小的村子就是整个世界,而其实就算绕着整个村子走一圈也才需要一个小时而已。那时候我跟父母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后来又有了妹妹,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睡坚硬的土炕,吃大锅煮的饭,夏天在院子里铺一张草编凉席纳凉,冬天把灶台里堆满柴火整个屋子热烘烘的。那时候没有电视 没有手机 没有电风扇 没有冰箱,就像小品里演的,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而我们却过的轻松快乐,白昼与黑夜都很长,人人都有大把闲暇的时光。海滩上田野里池塘边菜地旁 ,一切都是最原始简单的快乐。
后来我们都去比较发达的镇上读初中,再后来去县里读高中,到省城读大学。离故乡越来越远,外面广阔的世界五光十色,让我们惊叹流连。故乡的小渔村已经变成记忆里陈旧微小的一点。
记得我一个同村的同学跟我说:我真的很讨厌我们村,每次放假都不想回来,那么旧那么破,做什么都不方便,买什么都没有,我以后一定要离开这里,在大城市扎根!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读大学,那时村子其实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大部分的小土屋都变成了明亮的大瓦房,家里各种电器也开始普及。但是 对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来说,依然是暗淡和稀薄的如秋风里一抹褪色的黄。
记得很多作家都写过,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
我们这个年代的农村的孩子们,大部分早早就外出独立谋生,过早的与故乡脱离,在外漂泊闯荡,而唯一让我们与之相连的就是故乡的亲人 以及那个被叫做家的地方。不管我们走多远,在哪里,不管在外的生活多么锦衣玉食或是颠沛流离,总会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一些人,在默默等待你守护你。让你愿意穿越千山万水跨过重重困阻,只为感受它拥抱它亲吻它。就算真的再也回不去,故乡依然是故乡。
妈妈打电话说,家里已经生好了火炉,怕你们回来冷又多丰乐一床厚棉被。又问我跟妹妹想吃什么,好先准备。听着她在那头絮絮叨叨,我又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哭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原来只要你想,就一定回的去,只要那份牵挂还在,那份亲情还在,那座老屋还在,就一定回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