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说每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旅游也一样,不同的人去了一个地方旅游,回来的收获不会是相同的,有人看到的是美景,有人得到的是美味,有人欣赏了那儿的建筑,有人感受了那地方的人文,有人是去购物的,有人是去晒太阳的……同是写欧洲的旅游,毕淑敏写的侧重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而余秋雨写的大都是那儿的人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在说,你是怎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觉得说的也是很对。还是说游欧洲吧,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学业完成后的旅游,他们看的却是欧洲著名的建筑,记录的是这些西方建筑的特点、结构、尺寸,用的材料等,反映的是该建筑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艺术。因为他们是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眼中,艺术的建筑特别美。
读余秋雨的《欧洲之旅》,我是对着欧洲的地形图来看的,他们的车队到了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我就去找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书看完,我也复习了一遍欧洲地形图,地中海沿海的,中欧、大西洋岸边的,还有北欧几个岛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算是阅读后的一个小小收获。
余秋雨带着一大帮人旅游考察,有摄影师、记者、学者等,他们组成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在欧洲大陆穿行。每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作深度游,当然余秋雨是个学者,他特别喜欢文化古迹,如古城堡啦、宫殿啦,名人故居等,然后会对建筑内的曾经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作细细诉说。因此,我也认识了或者再次记起了那些国家著名的诗人、作家、音乐家、军事家的那些年那些事。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他们的航海事业。哥伦布要去找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西班牙国王夫妇在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哥伦布西去航海,结果找到了美洲大陆,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葡萄牙人觉得很懊恼,因为哥伦布首先找的是葡萄牙,由于哥伦布计划的航海路线葡萄牙不认可,因而遭到拒绝,哥伦布才去找西班牙皇后的。葡萄牙后来就派麦哲伦去航海,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南亚的印度,也带回去了满船的黄金和珍宝,算是扳回了一局。
看余秋雨的游记还是蛮有味道,故事性很强,至少我很是喜欢。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去欧洲旅行,我会记录写什么呢?或许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吧。
20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