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是弱者最有效的武器。
必须承认,石墨的不稳定给了我很好的借口不去更新一些东西。作为一个把几乎所有信息存在石墨的人来说,每每用电脑打不开石墨、只能用手机编辑的时候都很崩溃,于是,每天的更新能缩短就缩短,到最后就干脆只保留给大家的碎碎念。
细想想,石墨的这个锅背得何其冤枉?
特意回顾了一下本月的计划,公开更文如果说是在公众平台(公众号、简书、今日头条)的话,那么,6月3日以后就已经停止了,只有6月14日更新了一篇。
从《影响力》的承诺与一致来看,脸妥妥地被自己打肿了。
讲真,最近看的书不少,可是,没有正儿八经的输出。
下午回顾为何有些目标明明知道很重要,却没有着手处理的时候,想了蛮久不得其解,直到傍晚拿起了《人月神话》。
老实说,第一遍翻过去的时候,没整明白这本书讲了啥。直到翻到第18章:“《人月神话》的观点:是与非”,又回过头去看,有些恍然。
书中充满了各种乍一看不觉明厉的类比,比如说用菜单中美食需要等待类比一项任务耗时的估算。“焦油坑”来说明系统开发的苦与乐……
而对我而言,很有启发的一点,来自于设定的任务为何没有达成的剖析。
“祸起萧墙”这一章里,很明确地说明了对于里程碑界定的不清晰,会让进度一天天拖延。这些看似微小无伤大雅的拖延,最终会导致整个项目的拖延——尤其是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配合,且其他人可能拖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一个好的里程碑应该是具体、特定且可度量的事件。比如,我的计划中有一条“公开写作每天1篇”,公开写作就没有做明确的界定——尽管写计划的时候,内心想的是公众平台写作,且发布到朋友圈。
但是,因为没有落在纸上白纸黑字,执行遭遇“困难”的时候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我写了呀,每天都在复盘而且发给核心团队,还有给连队老铁的碎碎念,都算公开了不是?”
更不用说,对于deadline和仪式没有做任何的premortem演练。
当然,不是每一天的拖延都会让我不爽——用书中的话来说,“并不是每一天的之后都等于灾难。”然而,拖延这么久,已经分明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影响到了心情,看书的时候注意力也会游离,就需要去正视和解决了。
如何判断哪些偏离是关键的呢?采取PERT或者关键路径技术。
构造PERT图,需要明确四个概念:事件、活动、松弛时间和关键路线。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事件(Events)指的是文章写作完成。
活动(Activities)是从有想法,包括来自社群、阅读、聊天等等的启发,到选取对外表达的点,乃至最后文章的成型。
松弛时间(slack time)则是我允许自己拖延的时长,说白了,最后的时间截点是什么。
关键路线(Critical Path)在于20%的要务在哪里。
如果说要在上述几点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的话,那就是需要预估自己每天额外活动所耗费的时间。
打个比方,理想状态下,每次周三外出的路上,以及到了俱乐部的等待时间里,一共可以完成3本书的阅读,而我确实也是按照这样的阅读量来随身携带书籍的。
问题是,在路上我常常会处理微信的信息,到最后,路上的这些时间被无限碎片化,读完一本已经是万幸。
还有,618的促销时买了N多的书,花在选择和“凑单”上的时间远比我自己想的要多。
更多的脸,就不打给你看了。否则就变成了牛牛说的“练拳击会减肥还是增肥”的笑话上,因为不会,而被打得像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