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会随手乱扔垃圾,生活用品也随手乱放,那时候,觉得孩子太小,随手就替他们纠正了,自己摆弄一下好了,懒得去说他们,后来真的是很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纠正一下。
于是,当我看到他们犯这样的错误时,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收拾他们制造的麻烦事儿,后来,即使在大街上吃完东西,垃圾也会一直攥在手里,直到看见垃圾桶。大概我们都有这种体验,因为不扔进垃圾桶心里不舒服。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吧。
习惯,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倾向,一种稳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进入到人的潜意识里,使人难以察觉,却处处受其影响。
习惯成自然。当一种习惯渐渐稳固,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自动地发挥作用,在不知不觉间控制着人的思想,指挥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人是被习惯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的个性,实际上就是自身习惯的总和。最初是人们塑造了自己的习惯,然后习惯就像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一样,反客为主,反过来又塑造了人本身。
所以,作为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尤其是那些良好的习惯,能够为人生注入强劲的动力,使生命更精彩。
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实属不易,而改掉一种不良习惯也绝非易事。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种说法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支持。据研究,改变一种不良习惯需要付出较为长期的努力,当然未必是21天,不同习惯的改变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研究显示,越是早期形成的习惯,尤其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已经融合在个性深层,越是难以改变。
这就提醒人们,好习惯要从小培养,而不良的习惯要尽早发现,及早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决不是空穴来风、可有可无的事情。
好的习惯,意味着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意味着淡定从容,处变不惊;意味着自由快乐,心怀坦荡;意味着信守承诺,风雨无阻;意味着自强不息,勇于攀登;意味着良好的个性和一生的幸福。
教育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意味着帮助他们向着人生的辉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消除孩子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等于帮助他们消灭了人生道路上一只凶恶的拦路虎。
成功,看似来自机遇和拼搏,却源自一个人的习惯。
优质的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
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当然,重中之重还是养好习惯要趁早。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段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从一点点泥土堆积而成的。这句之后,是更广为人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所做的精辟阐述,即万事起于忽微,若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