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申报,采取的是盲选的方式。吸引我的,是研修方案主题中的关键词之一——生活场域。读着这个词,似乎,教育的场景一下就鲜活起来,教育的内涵顿时就丰满起来。而第一次的集中学习,就让初见时的感受在我的眼中、耳中、思维与思想中立体起来,并将真实地融入我的实践中。
就聚焦到“内涵建设项目”这一每个学校都避不过去的时代要求来谈吧。对江苏省的小学而言,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以及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似乎多少需要拥有一点,否则,很难被评判为一所高品质发展的学校。通过本轮的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是:向内的内涵建设,需要朝向无限场域。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讨论还主要停留在对项目的策划层面。
一、项目的开发,要儿童在场,全员出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而正如黄艳梅院长在反思儿童当下的生存状态时所说,传统的教育太忽视人的生命性和在场性了,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被淹没在“学科学习者”这一单一的角色磨砺中,从而难以胜任未来多重角色的挑战。
内涵建设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必然也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因而,它必须从当下儿童生活场域的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而来,也向着重建一个以激发儿童成长自主性为内核,学习者与生命视角里多元角色的修炼并重、现在与未来互联的生活场域而去。儿童,不仅需要“在场”,更需要“出场”。
而我还想特别补充一点,需要“在场”的不仅仅是儿童。要培养能胜任未来多种角色挑战的自己发展的主人,还需要儿童成长过程中多角色的“重要他人”适时出场,形成家长、教师、乃至社区社会人士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合作共进的共同体、发展体、共生体。我校的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就已经促成了一种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多力驱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多环交融”的教育新生态,且事实证明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对促成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的“多学共进”都具有鲜明的价值。
二.项目的建构,要场场相融,和谐共振
徐万田老师讲座中展示的“钟摆实验”让我印象深刻:共振就像一个纽带,将万物相连。这让我对内涵建设项目的系统性建构有了想法,一个项目要真正体现“内涵”二字,必须化入学生生活场域的每一个空间,每一段时间,让课程学习场域、班级建设场域、课间生活场域、学校大型活动场域,乃至家庭生活场域、社区社会生活场域都“场”“场”相融,让美好的想法和行动和谐共振,带动更多的人。
由此,我对我校“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项目的推进有了新的构想。今年秋学期,我校进行了实小、二小的两校分设。分设后,“幸福作业”被定位为我所在的实小的品牌项目。而我校的特色文化是“诗意”。基于此,我们可以以“朝向幸福,诗意栖居”为主题,以“幸福作业”研究为基点,系统梳理和开发课程教学、班级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各级各类项目或课题研究,形成一个有机、互联、共振、圆环推进的研究网络,这必将让学校的内涵建设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 项目的表达,要专业艺术,气场全开
一个项目,需要通过“申报”成型,通过写作或学术发言传播影响力,可以说,在项目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表达。而在伍红林教授细致入微的如何申报项目、如何填写“申报书”的讲座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项目的表达需要既专业又艺术,毫不夸张地说,“文本”之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需要斗智斗勇,气场全开!
例如,题目要朗朗上口且具有视觉冲击、研究成员要撑得起门面又做得实内涵、字号间距要符合美学的标准、图表及加粗文字中的评审专家立场……可以说,从“申报表”需要填写的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的结束,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栏,都渗透着专业的思考、人性的关照和艺术的展现。讲座极其朴实,带给我的震撼却极其大,可以说从细微处促使我重新审视项目建设与“申报书”的关系。
第一次的集中学习,认识了新的伙伴、新的导师,开启了新的学习场域,也将推动着我和我们学校的内涵建设,向着更广阔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场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