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传统文化当中,寿命和财富,往往属于人之追求的重要部分。
你问他有着怎样的追求,他绝对会认为,做人长寿点,赚多一点钱,这才是幸福的体现。可是,这两者,真的能跟幸福挂钩吗?
其实,一切都是不绝对的。人活太久,未必会让人活得幸福。人赚太多的钱,未必会让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所谓“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就是这个道理。
拥有过多的钱财,就容易招惹祸患。人之寿命过长,终究会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耻辱。一切,都没有普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大多人都认为,长寿和富贵才是硬道理。殊不知,在如今这个老龄化社会当中,受苦受难的老年人增多了,而顺风顺水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了。
曾见过这么一些老年人,他们退休之后,就直接患了重病,躺在了床上。不仅动弹不得,而且连“自主生活”都成问题。
这种连“自主生活”都成问题的老年人,哪怕他们活到了100岁,又有何意义可言呢?
事实证明,这三类“寿命太长”的人,晚年多半不会幸福。
02
丧失“生活能力”的长寿者,永远不会幸福。
小区中的王大伯,他在65岁那年,便患了严重的疾病,而且还中了风。15年来,王大伯都只能够卧病在床,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儿女担负起了照顾王大伯的责任,可儿女们所承担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这里所指的压力,既有家庭的压力,也有钱财方面的压力。
儿女为王大伯拿一个月的药,就需要花费成千上万元。而王大伯的养老金,不过是千来块罢了。对于日常的生活花费,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为父亲“端屎端尿”多年的大儿子感慨,看着父亲在床上受罪,其实自己也不好受。如果可以的话,他希望父亲可以早点离去。
这种“希望”父亲早点离去的想法,并不是不孝的观念,恰恰是身为儿女最为真实的期盼。没有人希望父母受苦,没有人希望亲人“半死不活”地活下去。
一个人长寿,这固然是他的福气。可是,如果他的长寿是以“丧失生活能力”为前提的,那这样的长寿就没有意义了。
照顾过父母的儿女,应该能深刻地感受到,低质量的长寿,终究不如高质量的短寿。
03
“无品无德”的长寿者,终究会让家人活得不幸。
孔子晚年的时候,便遇到了一个毫无品德的老人,他不仅缺少了一定的修养,甚至还做出不轨之事儿,令孔子特别愤怒。
于是乎,孔子便感慨道:“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这番话的意思,并不是指上了年纪的人是贼,而是说毫无品德、毫无修养、做作不堪的老年人,他们才是“贼”的化身。
人老了,如果他有品德,那这样的老人会造福家庭,也会让家人特别敬佩。相反,如果他没有品德,而是习惯于自私自利,那这个家庭就惨了。
就像是“苏大强”一般的老人,他越是长寿,相信儿女就越是倒霉。慢慢地,他自己的晚年不幸福,儿女的生活不幸福,整个家族都不会幸福。
人,除了要有生理上的“长寿”,更要有品德上的“修养”。品德,看似虚无缥缈,可实际上,却比现实中的一切都重要。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如果家庭的老人做作不堪,而且活到了一百岁,那自己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活得狼狈不堪。
老人无德,终究会连累一家。好的德行,才是万古长青的根源。
04
“心理消极”的长寿者,只会越活越悲哀。
在如今这个压力极大的社会当中,不仅中年人和年轻人的压力极大,哪怕是老年人,他们的压力也不一般。
人有压力,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这种压力超过了人之承受范围,那人类就容易出现“心理崩溃”的情况。
有些老年人,他们虽然身体不错,品德还行,可他们却需要背负太多的责任,以至于身心俱疲,年老了还活得不安稳。
以往,我们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在现如今,社会愈发内卷,年轻一辈连自己都养不起。这个时候,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只能伸出援助之手了。
单位中的老王,他的父亲已经80岁了。虽然说较为长寿,可他却在78岁那年患了精神疾病,有着轻生的倾向。
为何老王的父亲会患上心理疾病呢?因为父亲不仅需要帮扶老王,还需要帮扶孙子。而这种“帮扶”的压力,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他也就精神失常了。
作为儿女,能不要让老人家操心,一般别让老人家操心。否则,老人家越老,就越是活得不幸福。
长寿,并不绝对是福气的象征。一旦长寿中混杂了消极的因素,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只能跟“不幸”沾边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