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短篇故事性并不强,只是写了一个小男孩,叫万卡,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信。但小说还是这么成功。可见,讲故事的技巧, 篇章结构都不是一个优秀小说的全部品质。
具备什么要素的小说才是优秀的?首先得有好的语言,然后就是人物特点分明,最后小说立意要好。语言是血肉,人物特点分明是骨骼,立意就是精气神。
小说一开始写万卡战战兢兢的几次回头看门看窗,几笔就交代出了他的处境。信的正文里描述的惨状也就顺理成章了。信的内容,看得出,确实出自一个孩子的手笔。写挨打,写吃食,写莫斯科的见闻,写央求爷爷来接他,写嘱咐爷爷一件件小事。没有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可这样写才合乎孩子的习惯。就是思维活跃,感情用事,手足无措。尤其是小说结尾处,在信封上,写着“寄交乡下祖父”而后添加上“康斯坦丁·马卡雷奇”,简直是一个对孩子的行为体察入微。也让人感觉到无限的悲悯。沈从文说要贴着人物写对话。的确如此。
契诃夫在信的正文里,穿插着一些万卡对爷爷和乡下生活的回忆,写的很细致。很多欢快场景。这样才万卡的处境更加悲催,更加不可容忍。写景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是为了表达情绪,辅助叙事,塑造人物。
全文契诃夫都没有正面描写万卡挨打。只是在信的正文里,捎带了几笔。但这么含蓄的表达,感染力却更强。万卡的信是肯定到不了爷爷手里的。而这又是他那么单纯急切的期盼和希望所在。“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太好的结尾了。一个梦境,一个那么真实,而又那么明显不可能实现的梦境,多么让人怜悯,多么让人无奈,感喟啊。
这篇小说的立意,我感觉是通过写万卡这个小仆人的遭遇,控诉社会的冷漠,讽刺雇佣者们的麻木和残忍。有社会关怀的作品,要高于纯粹技巧派的作品。这是我现在的认识。但这并不是说小说技巧高明的作品不值得看,也得多看这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