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谷爱凌在冬奥会开始前,应邀写给纽约时报2022北京冬奥会专题的一篇小作文。文章里,这个18岁姑娘深度解读了她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心路历程。主要分析了运动员面对身体极限时共有的心理体验——恐惧(feer),以及如何与这种恐惧感共存、相处,并恰当作用、享受这种体验从而完成动作挑战。这种微妙的保持心理及突破平衡的体验,我们普通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时刻感同身受过。只是这样有条理的剖析总结,源于她对身体、对个人情绪惯性反应的观察自省,这也许是一名出色的世界冠军对心理学的应用实践。
她说:在我迄今18年人生的后10年里,我一直在追寻着的是一种纷乱的、充满恐惧的爱。我是一名专业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脚上的一双雪板、22英尺长的U型池和各种特技动作是我肾上腺素的主要来源,是也极限运动中真正令人上瘾的核心要素。
她指出,这种"纷乱的、充满恐惧”的感受,是让其为之着迷上瘾的关键。一些容易陷入现实虚无主义和纷繁幻想的“躺平”年轻人,也许正需要这种“刺激感”运动和其他实际爱好带来的冲击,从而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就像网络上流传广泛的美国记者采访片段中,谷爱凌一直意图把所谓“政治倾向”引导到运动本身上来,强调自己享受运动,享受生活,享受在所在领域挑战自我,实现积极改变。她所说的“善意和价值观”正是来源于滑雪运动带来的,克服和运用心理体验转变,带来身体极限上突破的纯粹的喜悦。
实际上,“恐惧”可以算是三种不同感觉的总称,那就是兴奋、不确定和压力。我已经发现,如果这些感觉能被识别和积极地利用,那么每一种感觉中都有一些微妙的指标可以帮助你成功,而如果其原理被忽视,那么这些感觉可能就会是你受伤的前兆。
她分析了让她为之着迷的“恐惧”心理的三种形式——兴奋、不确定、压力,都是我们在公开场面和普通比赛(考试)中的常见心理。运动员并不是天生的“勇敢无畏”,而是更善于科学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并善于运用心理平衡,结合反复练习的动作技巧,将不良心理因素转化为突破成功的有利因素。
真正的观察,没有对自己的苛责评判。运动员面对负面心理,不能退缩和自责,只有直面化解。
谷爱凌最启发我的一点,就是她客观地将“我”和“我的反应”进行剥离,从更高处“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了自己面对“恐惧”时的情绪、思考,如何用轻微动作的转变,保持身体和心理适当平衡,从而实现成功关键点的突破。这是智者对自我的观察和自省。
例如,一个容易发火的人,如果能让自己从当时场景中剥离出来,从客观、单纯“旁观者”的角度,从发火这一事件表面的“导火索”入手,分析自己每次忍不住发火的“源头”,带着慈悲、自由和幽默感观察自己,看剧情上演。才有可能与自己和解,放下固执偏执、自说自话和自我麻醉。这样的“自我剥离”练习,会大大提高逻辑智力,自由体察自我,避免陷入情绪的怪圈,避免发表或做出偏执狂躁的愚蠢言行,保持理性逻辑,随时看到事物的本质。
谷爱凌具备这种理性自察自省的能力,科学看待事实的能力,拥有强大的自信和气场,所以,小小年纪能在激烈的心理战和身体极限战中胜出,也能在记者不怀好意的刁钻提问中坚守本心,不被“情绪的话语”带偏,答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游刃有余。
附:谷爱凌《纽约时报》2022北京冬奥会专题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