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叔看到某个作者的看书的方法,觉得挺好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1.摘录金句。
2.批注自己的感受。
3.读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思维导图画出这本书的框架(非目录)
4.最后对照金句&感受和框架导图,写一篇简短的书评。
这样看书,既能对书的整体有印象,又能随时拿出金句分享,还能输出自己的感受,记忆的时间自然会更持久一些。
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忘记了,只要翻开自己的这些笔记,也可以快速回忆起来。
大叔目前的阅读方法,也有类似的地方,在此与与各位分享一下:
1.速读,通过目录和快速翻页,大致浏览每一章节的小标题,了解作者的书籍逻辑,这个过程不花太多时间,1小时内全书可以快速翻完,对于不懂的、复杂的地方,先跳过,记住这个过程要点是了解这本书的讲述逻辑;
2.进入细读模式,此时大叔结合着电脑,一边看书,一边用电脑文档记录“金句”、“重点句”。
对于论证过程的案例,则不记录,直接用自己的话语概括成几句话,自己理解即可。
对于部分和自身有体会的,直接植入自己的感悟在其中,便于理解。
平均每节内容数百字到一千字不等即可,这样可以一天1-2个大章节的记录,大叔统计了大约花了1小时即可(大叔码字速度比手写快多了),一本书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完成。最终大约保留了全书的10%的字数以内的笔记(如一本书30万字,大叔的笔记就2-3万字)。
以上的笔记,即是我对于这一本书的一个简化版,这一步骤后,我相当与已经把书本的重点都提炼出来了,这样下一次就能不用重新翻阅全书去找重点了。这个过程,我不只是眼睛去浏览,而是结合了大脑思考、电脑打字、文档重新分行分段等的操作,调动了更多的身体感官,这样基本上一块时间内,我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因为我的身体没有能够分心出去的地方,这个过程是高效的。
全书简化笔记过后,才只是第一遍细读,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往“用”“实践”的方向去加深理解,发挥真正的作用。
3.通过简化笔记,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从框架的角度去理解全书的逻辑,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重点,则去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建立一个书籍内容的系统,辅助我们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框架归纳,甚至可以迁移,融会贯通。
4.进行实际应用的“列问题-解问题”的应用。我们起初阅读一本书,可能是基于某个目标,想要解决某个问题而去阅读的,那么这时候,可以展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描述,然后结合思考,得出一些可以落地的方法,使得阅读不只是停留在“看完就算了”的程度。
最后,说一下大叔对“高效阅读”的理解:
1.高效阅读,是在“选好书”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必在于书籍的数量,不要给自己定下一年读50本、100本书的不现实的目标,1本好书的收获远超过100本水平一般的书,好书的知识体系是可迁移到不同领域的,价值是巨大的。
2.高效阅读,并不一定代表阅读速读很快,一目十行那种程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习得。碎片化时代,其实每天能够抽出一小时专注阅读的时间,一周到半个月就能读完一本好书了,一年至少也能阅读12本以上的好书了,已经非常不错了。
3.高效阅读,是从吸收掌握的角度来说的,因此,效率是面向理解的,只有理解了,才能有效,否则囫囵吞枣不如没读。
4.高效阅读,是一个持续的概念,如果一本书的重点没有被你记住,你要不断从零开始阅读,根本建立不起知识框架,这样等于浪费时间了,而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把书读薄”的操作,日后能够通过笔记、思维导图等,快速回顾知识,那么这过程中节省了大量时间,时间的性价比反而是极高的。
5.高效阅读,在操作层面,每个人是不太相同的,但是一定要挖掘到属于自己“比较顺”的节奏、方法,别人的方法再好,我们也不一定能够照搬,因为个人能力、阅读场景都不尽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365天思考 / DAY29
思考延伸:《如何从高效阅读到优化行动?4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