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吃好睡好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也许你可能会为现在的食品安全担忧;
也许你正在因为工作常常要夜班而苦恼;
也许你常常因为生病,而感到无助;
也许……
在这个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偶遇徐文兵老师解读的《黄帝内经》节目,购买了课程《饮食滋味》,共15个课时,讲明白中国人的饮食哲学,之后会陆续分享心得,希望对战友们能有所收获。
越來越多人把吃飯當作一道程序,而沒有當成一種人生的享受,我們是不是應該自我反思一下呢?隨著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我們這些年的流行元素打破傳統,獨具一格,然後有些改變真的是好的嗎?
此處突然筆鋒改為繁體,真的不是為難讀者,而是讓讀者從繁體字中更加體會中醫裡的哲學。徐老師曾經說過,“不怕中醫是偽科學,就怕科學是偽真理。” 本人而言,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何謂滋?何謂味?
老師開篇就問,“什麼是滋?什麼是味?滋和味有什么区别?” 都說學習首先要懂概念,徐老師引導我們真是從基本的概念入手。
說文解字,極大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滋是水字旁,唾液為水,腎精所化,味蕾只有在唾液滋潤下才是活的,心其華在舌,紅色的舌頭和唾液的滋潤,形成水火既濟,這叫滋。
而味,分為氣味和口味。
口味粗分有五種,酸苦甘辛咸。細分有十種--酸到極處的“澀”,與苦同類的“焦”,與甘同類的“淡”,與辛同類的“辣” ,與咸同類的“鮮”。
以人為本VS以食物為本
中西醫結合才是王道啊。
從去年自己的就醫歷程來看,看西醫不少醫生就是拍片下診斷,吃藥打點滴,從各種報告中看結果分析,不需要忌口。
當時患了肺炎支原體感染,後來不咳嗽了,回去複查仍然顯示指標是支原體,當時就非常不解。後來從自己的飲食中進行調整,每次發現吃到一些食物後會引起咳嗽的就多加注意,中醫從不同時刻和不同心態讓我調整,結合時節變化細微感受,我的身體都異常敏感了,知道哪些該吃哪些少吃,特別有感覺,而且發現跟季節也有很大的聯繫,這個是時令養生師劉老師教給我的。
同樣一個味道的東西,歸的經也不一樣。有句話比較有意思“蔥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原來蔥白入肺,通督脈,蒜是入心的,能溫通心神。正常人吃蒜會感覺辣心,身體陰寒的人吃下去就會覺得很舒服。如果平時你在生活中對某種口味特別偏嗜,那是你身體的本能的自救行為,身體需要他。徐老師就拿他父親的例子解讀,他老人家格外吃韭菜花上撒胡椒面,等過了身體陰寒時,口味就會變化了。
是不是這個道理?這個之前跟老爸老媽嘮嗑的時候,就聽到過,覺得奇怪之餘沒有想過原因,現在才知道,身體知道答案啊。
我們很多時候做飯做菜,用的柴火不一樣,煮出來的食物味道也不一樣,這個我老爸經常在過年的時候念叨,因為每逢過年,他就換作柴火來煮年夜飯,說起這個食物的覺知,真比不上老兩口啊。
這也讓我想起了上古天真論的第一講---天真的人最幸福。
時節飲食益處多
正常的人是春天少吃肉,少吃酸。
春天发芽了,其实菜比较好。
夏天大熱大汗,容易流失鹽分,飲食可以偏咸一點。體內胃腸容易寒凉。所以要吃温的东西,而不是喝冷饮。
秋天吃点梨苹果,滋陰潤燥;
冬天吃点植物果實,如堅果,還有地裡土豆和蘿蔔等。冬天不建議吃反季節的綠葉菜,閉藏時期多吃地裡藏的食物。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少吃油腻的肉
中醫講“飲食有節”,順應天時,吃應季的食物,隨着24節氣的變化吃東西。
記得去年7月左右,全身出濕疹,去醫院開過一些過敏藥,可是總是反反复复,好了又出,那段時間已經特別注意飲食了,牛肉芒果花生等發物都忌口了。直到過了季節,什麼藥也沒吃,自己徹底好了。後來以為芒果那些不適合自己吃,都不敢碰了。直到十一月在時令養生師的指導下食用芒果,內心感觸啊。曾一度以為以後自己都不能吃芒果和牛肉等,桑心了許久(之前因為吃了芒果和牛肉,腳上有個不大的傷口居然引發了炎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們主要食物是方圓百里出產的東西,“常食”。別的嚐鮮即可,不宜多吃。
我是南北方來回跑過幾次,老媽總擔心我會水土不服,每次都讓我帶上一小瓶水和當地的混着喝。這跟徐老師提到古人的預防方法很相似,“到了異地在吃任何東西之前,先用當地的水煮開泡杯茶試試,提前適應一下 。”
想想內陸人跑去海邊城市吃海鮮,不適應者眾多啊。
還有之前吃笋的時候,我以為都是發物,聽完這一課,才知道還要分冬笋和春笋,冬笋產於冬天,有封藏之氣,而春笋產於春天,有生髮之氣,之前我對春笋過敏,就是它的生髮之氣把我內在的陰寒濕濁之氣透出來了。
實際應用
我們平時自己買菜做飯時,你知道了該挑選何種食材了;
我們出去飯店點菜吃飯時,你知道了該如何點菜,為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健康做了考慮,這才是真的吃得舒心又健康啊。
七分飽打住。
很多時候,按照飯點喂孩子吃飯科學育兒法還不如老百姓的土方,土法更解近天真、無為,接近道。
聽老師的,學中醫第一件事是找到自我,恢復感覺。
能量需要感悟,飲食中也好好體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