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二开始,情绪进入了低潮期,一直到今天还未“爬”上来。仔细回忆,貌似跟几件事情有关。
1
上周二应邀在郊区开培训会。在这场200多人的培训会前,我一如既往积极主动地在入场处协助其他同事忙着组织人员签到、材料领取的事儿。会议开始前几分钟,发现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站了过来,朝着会场拍了几张照片后,又准备对着签到表拍照。出于对会场人员隐私的保护,我立刻阻止了他,说“您好,这个不可以拍”。下一刻发生的事情让我惊呆了,他立刻嚷了起来,说他是“太保”的,我心里琢磨一下,一我不知道什么叫“太保”,二不认为他的所属单位和他拍照有什么联系,解释了一下这个会的议程,他还是不肯让步,叫嚣着“这个会都是我们组织的,你还不让我拍照?!”正好有另一方的工作人员过来,简单解释了一句,我才知道,他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这次会是他们赞助的,所以他认为自己有权利拍下我们让大家留下的信息。
“什么强盗逻辑?”我心里生气地想,此刻我没有抬头看会场,但估计在这个人的叫嚣下,应该有不少人在看着我吧。思索了一下,我按下自己心中的怒火,跟他说“不好意思,可能有些误会”。后来怎么散的,他拍还是没拍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小我几岁的同事跟我说“这人挺差劲的”。
会后,我们从郊区赶回市内,正好赶上北京的变天,阳春四月居然下起了雨夹雪。一边打着哆嗦,一边望着窗外道路两旁的青青垂柳,想起出差前刚教过孩子的“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色杏花红”,心里却是一片灰白,如同这雾霾和阴雨交错的天气。
2
清明小长假期间,读了张萌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立刻被作者有目的、有方法、有意义的人生给震住了。当自己仍在沾沾自喜这几年因自律带来的些许收获时,这个拥有两个创业公司的80后CEO在这几年做了这些事情:
1.连续25年,坚持每3~5年训练一项“硬本领”;
2.连续23年,坚持记日记,每日自省;
3.连续17年,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读书学习;
4.连续16年,坚持每天1~2杯咖啡,保持充沛体力和精力;
5.连续15年,坚持使用效率手册,规划自己的时间;
6.连续9年,坚持在旅行中学习和思考,行走30多个国家;
7.连续5年,坚持每年出版一本书;
8.连续4年,坚持在创业中迎难而上,从没想过退缩;
9.连续4年,坚持每年演讲100场以上,训练自己的口才与表达能力;
10.连续3年,坚持自主学习,构建新的知识理论体系;
11.连续3年,坚持以人为师的计划,每年向50个人物学习。
尤其是让她引以为傲的早起,她坚持了18年,每天比别人多出三小时用在硬本领的打磨上,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比同龄人多活了八年半的时间,所以尽管她的实际年龄是30多岁,但她的心智水平已经是成功的40+了。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是“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读了萌姐的故事,一方面很佩服她,另一方面也有些忧伤。当终于看到这些仰视的人是如何通过充满智慧的方法和超于常人的努力地走到了现在这个人人羡慕的位置,心里面开始懊恼自己开悟晚,耽误了最宝贵的人生心无旁骛奋斗的前五分之二的时间,没有通过早起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迷茫无所适从中浪费了大部分青春。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谓智慧,就是及早地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掌握了时间管理技巧的人。及早醒悟的人就能及早拥有智慧。
3
另一个也有早起习惯的人,是郝景芳。她因著有《折叠北京》获得雨果奖被众人所知。除了本职工作是一名为国务院服务的经济学家外,她业余时间还做儿童教育。前两天,她推出了一个新的节目“郝景芳的私家共读时间”,我在朋友圈作了推荐,并真心诚意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喜欢郝景芳,不是因为她是雨果奖的获得者,或是清华的经济学博士,还是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而是她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能如此真诚、谦虚、勇敢、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现给这个世界。
前几天听领英采访她,主持人问雨果奖对你来说是不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个目标?她轻声笑了,说如果把雨果奖当成人生的目标,是不是要求太低了。今天读到她的“成长自述”,才找到她说这句话的原因“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光。”她“心目中的光 ”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罗曼罗兰、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加缪,是薛定谔、笛卡尔、莱布尼茨和牛顿。这些“光”正是她从小坚持阅读的结果。她说:
“阅读让我有骄傲的梦想,也让我有谦卑的自知,让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永远比做到的多得多的多。”
“这个世界上,只要一个孩子掉进了书的海洋,他/她的一辈子基本上并不用担心走不好。因为这个世界的智慧,都是用书来传承的。”
“但我知道我未来最想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尽力把我所知的美好,分享给更多需要的孩子。这是我心中属于未来的光。”
她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读书、读好书产生的神奇魔力,也让自己有点懊悔小时候没有去大量地阅读经典,然后“把梦想做大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过没有关系,因为“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好在,现在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
正如郝景芳感到自己离世界著名作家和物理学家差距还很远时感到的忧伤一样,当现实中的挫折与不顺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自己个人能力的局限和天花板在哪里,同时又看到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此优秀,差距之大让自己汗颜不已,感慨这几年自我感觉良好真是井底之蛙。
4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两位都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那朋友的成长轨迹自己是最熟悉不过了。我大学最好的朋友,留美八年之后去年年底回国于某985高校任教,今天刚刚乘坐飞机前往香港,受香港大学邀请去做讲座。昨天下午我们通电话,说起近期的低落和对自我能力的不满,我说你得好好带带我呀,我急需接受美国博士对我的正规训练!她哈哈一笑,说“能带肯定压迫你。”
聊完心情顿时轻松不少。虽然心中那缕淡淡忧伤还没有散去,但更重要的是透过忧伤我看到了遥远的光。
光亮是什么呢,郝景芳说“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我的忧伤是因为心中的光,我的努力也是因为心中的光。
这几天,状态仍然没有完全恢复,我索性尝试让自己“慢下来”。
工作上放慢脚步,可能一天只能做一件事情,在不紧不慢之中体会着慢工出细活的乐趣;
帮妈妈拍照,然后一张张美化、打印。接老爸电话不再不耐烦,心平气和地去沟通去理解;
尝试早起,4点起床做不到,就试着5点、6点起床,用早起的时间积累硬本领,花十分钟锻炼身体;
向同行学习,记住了两句话:“用座位争取位置”,“年轻干部一要坚定信念二要有一技之长”;
和朋友吃顿好的,经过地下通道时,正好默契地说起什么,两个人对视之后,迸发出一阵哈哈大笑,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烟消云散。
......
古人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说,“为啥忧伤,因为有光。”
相信即使是微光,也有足够的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