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2年后将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3 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巨型海啸及福岛核灾难,造成上万人死亡。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场大地震和海啸中损毁,数十种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到外界。这些放射性物质污染了福岛周边的一切,除了草木、土壤、物品,甚至是细小的灰尘和空气,还有核污水,即放射性液体。自2011年至今,福岛核电站上千个大型储水罐中,已储存超过125万吨核污水。而且,目前,福岛每天产生约140吨核污水,收集到的所有核污水都储存在核电站内。预计到明年,核污水将达到137万吨水箱容量的极限。
看过《切尔诺贝利》的朋友应该清楚,核电站发生爆炸后,要不断往反应堆加水降温,防止核燃料完全融毁,造成更大严重的核泄漏。这些水,受到了核辐射污染,就成了核废水。福岛核电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电站,这得用多少水啊。最初几年,每天产生的核废水高达四五百吨,去年开始降到170吨左右,到今年9月累积总量达到了123万吨。相关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曾计划在2020年10月下旬,就核污水的处理方法做出最终决定,即把核污水渐次排入大海。123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一国犯错,全球背锅。按日本的意思,这是无奈之举,因为核废水已经多到快放不下了。据《读卖新闻》报道,东京电力公司现在每天新增140吨核废水,核废水罐已经多达1044个,厂区可用储存空间将在2022年9月用尽。
再看看核污染究竟会对人体以及生态造成什么样的强大破坏力:
核垃圾“家谱”,包括核垃圾物体、核废气、核污水等。
核污水中被检测出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据介绍,核辐射既能杀伤细胞,又有诱变的作用,可能诱发细胞癌变或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畸形等。短时间内,摄取剂量一旦超过100毫希沃特,人体就会受到伤害,如果超过4000毫希沃特,将会直接导致死亡。
此前报道曾披露,即使是日方称经过 “过滤”处理的核污水中,也含有氚、碳14、钴60、锶90等难以彻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质残留。如果人类和自然环境持续暴露在氚辐射下,后果将如何?
因为核辐射污染实在太可怕了,轻则身体乏力,食欲减退,重则死亡,还会引发癌症、不孕不育、怪胎……
核污水排入大海,后果如何?
大家知道,任何东西,只要进入海洋,就会随着洋流满世界跑,更何况是污水。日本这是要拉全世界的人下水啊!随后,韩国第一个站出来警告,要投诉日本;英国网友痛斥日本政府心太狠;中国也希望日本考虑清楚,再做决定……如果日本这么做了,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人,都将活在核辐射的阴影下。更可怕的是,核辐射的恶果,已经出现。
由于日本政府拟排放的核污水中,仍残存氚放射物,专家推算,一旦被排入大海,这些污水会随着太平洋洋流,污染世界多地。消息一出,立即遭到日本国内渔民、福岛当地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抗议和谴责。迫于压力,日本政府暂未执行该计划。202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菅义伟赴福岛县视察。当再次被问及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处理问题时,他重申了尽快做决定的立场,“核污水的储存罐不断增加,存放场地愈发紧张,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应该总是推迟做决定,将在恰当的时候负责任地做出决策。”但当时,菅义伟并未明确给出处理方针的决定期限。
可能的解决方案存在吗?
日本真的别无选择吗?当然不是。
一开始,日本经济产业省核废水处理委员会讨论过五种处理方法:
排入海里
把核废水烧开,变成水蒸气蒸发掉
沿着地下管道排到地底2500米
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排到大气中
制成核废水水泥块,埋在地底
除了排入大海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据报道,截至2020年8月底,福岛第一核电站累计贮存了超过120万立方米处理后的废水,并将于2022年夏天达到现有储罐贮存容量的极限(137万立方米)。持续产生的废水占据了大量贮存空间,阻碍了福岛第一核电站4台机组退役工程的实施以及现场其他消除安全风险措施的实施。特别是放射性核素不可能在短期内衰变完毕,在贮罐中贮存并非是解决废水问题的合适出路。福岛核电站贮存的百万立方米处理后废水是重大安全风险源,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可能引发巨大灾难,因此如何妥善处置废水,成了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除了这5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
有人提出来:
比如东京电力公司提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有大量闲置土地,无法居住,完全可以用来存储核废水。等待核废水的辐射过了半衰期后,再净化排放,不是不可。
再比如,可以“用灰浆凝固处理”,确保核废水留在陆地上。
刘新华表示,历史上发生的核事故,如切尔诺贝利和三哩岛核事故,其放射性核素都是由大气释放,因此“大量核事故处理后废水的处置没有先例,处置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刘新华强调。
“日方应主动、公开、透明、及时地向国际社会通报排放方案和排放影响评估结果,在与周边国家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慎重做出决策,并及时通报监测数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等相关信息。”刘新华说。(记者 李 禾)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侵删。